總體要求:圍繞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解決行業重大關鍵瓶頸技術制約問題,重點面向高端成長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我省優勢特色產業,以企業為主體,鼓勵產學研聯合,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等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申報,支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組織申報,支持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化示范基地和各市(州)布局的重大產業化項目。
實施周期:一般為兩年,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支持額度:經費支持額度50—150萬元,具體見指南有關說明。
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先進能源電力、智能制造、先進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市(州)重點產業等十大領域。
?
新一代信息技術
一、高端集成電路與特色電子器件
(一)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產業化前景的芯片開發。
開發應用于5G及下一代WiFi通信系統的毫米波射頻前端SoC芯片,包括相控陣智能天線、T/R模塊和射頻采樣ADC等。開展極低功耗物聯網IP平臺和SoC芯片的產業化開發,其中重點實現MCU模擬平臺和嵌入式存儲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產業化。開發應用于保密手機等設備的低功耗Micro SD安全芯片,由自主CPU、運行算法及安全引擎、SRAM/Flash存儲器等構成,實現保密信息安全可控。開發應用于光纖通訊的高功率、高速EML激光器芯片,滿足10Gb/s及以上通信標準和實用化要求。
有關說明:擬支持4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基礎核心軟件
(一)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軟件開發環境及工具。
研究完整集成開發環境,集成代碼編輯、代碼分析、代碼調試和圖形用戶界面工具等,支持軟件的快速發布。可根據行業或領域特定業務的自動化建模,可進行服務裝配;提供開放和標準的接口,可通過多種方法與第三方系統對接,能實現異構業務數據的統一管理及同步,研究成果需在行業或領域三家以上單位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分布式數據庫核心技術。
可提供一種統一管理、統一維護、資源共享的數據管理基礎架構,包括數據管理器與查詢分析器,可提供數據定義、數據操作、數據庫的運行管理、數據庫的建立和維護功能,具備動態擴容、在線分析處理和在線事務處理能力。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未來網絡與通信
(一)通信傳輸網絡管理關鍵技術。
研究滿足超100G及400G的新一代光纖傳輸網絡。利用SDN和NFV技術,實現對骨干網、接入網、移動基站的遠程路由調度和信道帶寬控制的高效虛擬化管理,實現快速網絡故障、網絡質量劣化區域的定位與修復,實現網絡終端業務類型和傳輸速率的檢測、自動識別惡意終端發起的網絡犯罪行為,實現移動基站與分布式云存儲的融合。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無線網絡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應用關鍵技術。
研究基于云平臺深度挖掘和關聯,分析用戶通話上網記錄及投訴信息、無線網絡覆蓋、容量、配置、參數、告警信息等海量數據,客觀準確評價用戶使用感知,快速精確定位網絡問題。研究基于移動用戶海量CDT/MR網絡數據和指紋技術相結合的用戶精確位置定位技術、智能分析無線網絡覆蓋漏洞實現網絡規劃和工程實施的全流程閉環管控、移動用戶端到端異常事件自動定界定位分析方法等關鍵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第五代移動通信關鍵技術。
開展大規模天線技術、超密集組網技術、自組織網絡技術、軟件定義無線網絡技術、新型多址技術、全頻譜接入及新型網絡架構、滿足5G中MIMO和基站聯合發送的超高精度時間同步技術、移動空口以及基于子帶濾波的OFDM、稀疏碼分多址、極化碼算法的研究,開展吞吐率、時延、連接數量、能耗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移動通信系統性能的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新一代移動通信基站關鍵技術。
研究新一代移動通信基站關鍵技術。開展鋁燃燒電池用于移動通信基站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電動汽車舊蓄電池用于移動通信基站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基于移動通信基站網絡的再利用研究,借助于廣域密集分布的移動通信基站開發電動車充電樁業務(智能終端無線充電與微能量回收關鍵技術)、GIS業務、地震監測網點業務、氣象監測網點業務、環境監測網點業務等相關技術的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集成硅基光互聯技術及其應用。
研究可實現高速信號收發、高級調制格式的硅基光子器件(包括調制器、探測器等),研究基于硅基的波分復用器件以提高通信帶寬,探索小型化和低功耗器件,研制硅基光子芯片;研制與高速調制器配套的驅動器、與光探測器配套的放大器、超高速/超低復雜度/超低功耗數字信號處理電路及其集成芯片等;研究光-電芯片的集成封裝技術,實現硅基高速通信光-電模塊,推動產業化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低空空域監管與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低空空域監管關鍵技術,有效偵測和防范無人機、飛艇等低空飛行器對機場、軍事基地、禁飛區等敏感地區的干擾、偵察與破壞。制訂低空空域飛行器的無線電信號頻率范圍和功率范圍,制訂低空空域飛行器必須安裝的可被監管部門強行控制飛行器降落的專用模塊和便于識別飛行器所有者信息的標識。開展對低空空域飛行器的其他簡易高效摧毀技術研究。開展低空寬帶應急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實現低空飛行器通過無線傳輸快速實現應急通信或中繼通信。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信息安全
(一)網絡空間安全態勢感知與預警分析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網絡空間安全態勢感知與預警分析技術,采用大數據平臺技術、網絡行為關聯分析技術、未知威脅挖掘技術,實時掌握目標區域的網絡安全態勢,掌握重點部位、重要網絡信息系統相關網絡安全威脅、風險和隱患,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網絡攻擊情況進行監測和預警,掌握有關網絡安全威脅情況和信息,建立基于大數據安全分析的威脅監測平臺,形成對網絡空間安全態勢感知要素獲取和關聯、融合分析,形成態勢評估、態勢預測和態勢展示能力。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工業控制系統威脅態勢感知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工業控制系統威脅態勢感知技術,通過分析工控通信協議,采用漏洞主動探測、安全監測、安全數據分析、安全風險控制、安全驗證和展示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算法,建立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態勢預警平臺,形成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快速響應和全面監測能力,使聯網工控系統積極防御病毒入侵和網絡攻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大數據安全共享支撐平臺研發與示范應用?。
研究數據在共享、應用過程中的身份信任和管控技術,實現大數據平臺中對數據庫、文件服務等重要數據源的共享接口安全管控,構建對應的海量數據權屬映射算法及模型,研制同時支持移動和桌面客戶端的大數據安全共享平臺,在金融、電信、移動、能源、政務等任一領域開展重點應用并取得示范效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海量數據信息挖掘脫敏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海量數據信息挖掘脫敏技術,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提取,對殘余數據的分析、恢復重塑,利用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智能化手段,研制敏感數據智能識別與脫敏處理技術,自動發現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敏感數據,并為敏感數據推薦脫敏算法,確保跨領域數據安全共享與融合。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安全移動平臺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各種移動平臺與系統的安全保障技術,實現在移動終端以軟硬件結合方式實現設備安全防護,開展新型身份認證技術、基于業務的訪問控制技術、基于行為的精細管控技術、跨域跨網絡的移動安全隔離技術等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云數據庫數據安全保障產品研發。
研究適應云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可靠存儲及處理技術,開展復雜異構、惡劣網絡環境下云存儲的資源重組、服務質量保障機制研究,包括大容量存儲介質內部存儲算法、數據恢復、提取、分析等關鍵技術,實現高度容錯、可擴展性、高性能、并行、分布式的強大數據恢復能力,形成大容量云存儲的數據安全保障產品。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云計算與大數據
(一)云終端服務平臺研發。
研究基于國產CPU的安全云終端性能優化、安全云終端體系架構以及基于IDV架構的智能桌面虛擬化關鍵技術,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云終端產品;研究IaaS/PaaS/SaaS/DaaS分層資源統一管理的云計算服務平臺,開展云計算DaaS服務架構、資源管理、服務機制、數據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互聯網大數據采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支持多數據中心部署、松耦合的采集、存儲、解析、處理系統,單數據中心可支持大數據量節點并發采集,采集集群部分節點故障不影響整體采集任務執行。實時采集處理全網互聯網數據資源、爬行請求最短間隔最小,具有目標網站爬行/反爬行策略、對采集產生的超文本內容流進行實時處理,實現數據實時監控與內容增強存儲與離線分析、子系統可滿足PB級及以上內容數據的存儲和并行處理需求。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基于科學可視化與信息可視化的技術與應用。研究面向時空數據(空間標量場、地理信息、時變數據)可視化關鍵技術;研究非時空數據(層次與網絡數據、文本與文檔數據、跨媒體數據、多元數據)可視化關鍵技術;在多個業務領域(電信運營商數據、商業智能、金融數據、氣象數據、能源數據等)進行可視化示范應用及全面解決方案。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大數據治理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異構多源、實時采集的大數據治理關鍵技術,包括元數據模型、數據ETL、數據清洗、數據融合、數據質量評價、數據管理、數據資產化形成與評估、數據產品化形成與評估以及大數據評測體系等,解決大數據可表示、可管理和可用性三個核心問題,為大數據的高效分析和低成本存儲奠定基礎。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五)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挖掘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基于電視、網媒、社交媒體等多源異構媒體大數據的集成分析、計算及挖掘關鍵技術,綜合利用深度學習和聚焦機制,形成多源異構大數據的關聯、融合及分析模型;研究基于媒體大數據的高性能計算、分析、檢索實現技術,實現對海量視頻信息中需要視頻片段的準確檢索,滿足大數據應用的時效性、實時性、動態性要求;研究多源異構媒體對象表示、深度挖掘和可視化的實現方法和技術,實現媒體對象關系、軌跡、熱點等可視化呈現和基于業務模型的挖掘;為使用者提供精準畫像,提高數據針對運營規劃的可用度和效率,構建媒體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挖掘應用平臺。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數據共享及交易平臺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政府大數據開放和共享的關鍵技術,包括多部門、多領域數據開放共享總體架構、數據共享目錄與交付形式、數據內/外網交換訪問控制技術、數據開放共享溯源支持與監管等;研究個人與企業大數據開放和交易的關鍵技術,包括數據開放交易總體架構、數據確權與溯源、數據計量與計價方法、數據交易目錄與交付形式、數據安全評估與脫敏處理和數據收益分成模型與支付方案等,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大數據的數據銀行平臺與運營體系建設的完整解決方案。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面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政務服務、金融貿易、教育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應用的云計算和大數據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發。
整合大數據資源,推動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政務服務、金融貿易、教育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應用創新,研究開發自主可控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行業應用系統和關鍵技術平臺,實現數字驅動的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為公共安全提供可靠性保障。研究數據驅動圖譜技術、基于對象數據相似性連接的數據融合技術、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多元異構信息融合技術、視頻大數據處理技術、數據并行分析與挖掘技術、數據安全保護技術、數據聚合搜索與增值服務技術等,實現用戶興趣分析、網絡行為分析、情感語義分析、視頻語義結構化分析等面向領域的大數據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3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物聯網
(一)基于云平臺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滑坡性地質災害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基于云平臺、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滑坡性地質災害預警方法和關鍵技術,提高滑坡性地質災害預警的準確性和效率。研究滑坡性地質災害不同類型多傳感器信息數據級、信息級等不同層次融合方法和技術;研究滑坡性地質災害的特征信息;采用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嵌入式技術、遠程通信技術、基于云平臺的大規模并行分布式計算和存儲技術、大數據等多種技術,研制滑坡性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實現遠程或移動終端的預警。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面向應用背景的環境參數監測與信息采集、無線傳感器、云服務、數據通信、信息融合、智能化生產管理等智慧農業中的關鍵技術,以及智慧農業的管理、控制方法及實現技術。研制智能終端設備,開發智能化生產管理系統,為實現高產量或質量的農業應用示范提供智力支持。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三)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平臺與物聯網的綜合集成研發及應用。
研究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源開發與應用技術,基于物聯網、云存儲和云計算等關鍵領域,研究終端到平臺的數據采集、加工、分析方案,突破環境數據加密、數據共享、數據挖掘等關鍵技術,形成國家及地方政府環境數據中心平臺,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等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車路協同式車聯網關鍵技術和應用研究。
研究基于智能視頻融合和分析的全時空交通信息采集技術,解決交通數據連續性、完整性、精確性的問題;研究多模式車路協同通信技術,實現交通管理服務和交通信息服務;研究多目標交通信號和行駛車輛智能化協同控制技術,解決交通信號自適應控制和公交優先通行問題;研究城市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統架構,提出城市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統示范工程建設方案。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人機交互與虛擬現實
(一)空間智能學習關鍵技術及其在人機交互增強現實系統中的應用。
研究基于便攜移動設備的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關鍵技術,包括空間智能學習技術,三維空間運動軌跡追蹤技術,場景景深坐標探測,三維場景實時掃描重建技術,基于視頻和圖像的快速、高效三維建模關鍵技術,裸眼3D技術等。實現3D空間實時掃描成像,室內空間定位導航,超現實復雜環境仿真虛擬,并可將其應用于各類虛擬交互教育培訓,數字互動娛樂,搭建全新的沉浸式教育及娛樂體驗系統。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虛擬現實行為識別及虛實交互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人體行為、表情識別關鍵技術,包括人體動作的實時識別、姿態識別技術,人臉表情及情緒的特征識別技術。研究虛實人機交互的關鍵技術,包括虛實人體骨骼系統、動作匹配技術,虛實人臉表情互動技術,機器學習及大數據挖掘的人機情景對話技術,形成多行業/領域適用的虛擬現實人機交互通用解決方案。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三)虛擬人群關鍵技術及其在應急演練仿真系統中的應用。
研究大規模人群仿真的關鍵技術,包括人群的信息感知與傳遞、群體行為仿真模型、基于GPU的海量人群實時渲染技術等;研究大規模人群仿真模型驗證方法。將所解決的虛擬人群關鍵技術應用于地鐵或高鐵車站等公共領域的應急演練仿真系統中,實現各類非正常情況虛擬應急演練及人員培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虛擬交通環境關鍵技術及其在交通仿真產品中的應用。
研究虛擬交通環境關鍵技術,包括亞微觀交通仿真模型的開發、亞微觀交通仿真模型與用戶化身的實時交互算法、大規模交通場景的調度與簡化算法、交通事件生成算法等,并研究相關模型的驗證方法。相關技術將應用于車輛駕駛仿真器、交通安全教育仿真培訓系統中,構造高逼真度的虛擬交通環境,提升教育培訓效果。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微地圖可視化智慧園區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
研究室內地圖、虛擬仿真、視頻監控技術等,基于自主地圖3D引擎,實現園區精細化物理空間呈現、場景逼真展示,支持移動端、Web、大屏等多種方式呈現;利用多種信號源,實現精準定位,研制戶內外實時導航等關鍵技術;依托大場景智能視頻分析、人工智能、位置聯動數據分析和園區數據交換技術,實現園區智能時間檢測,為可視化應用提供數據支撐;在可視化園區門戶、園區智能生活、平安園區、智慧管理、節能環保等方面實現應用,推動隨時隨地、所見所得、智能聯動的智慧園區(校園、工業園等)信息化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八、其他信息技術研發
(一)用于智能硬件注入錯誤檢測的光纖激光光源開發。
研究智能硬件在互聯網、支付、金融領域的安全防護設計應用技術,利用脈沖光纖激光技術和激光倍頻技術開發用于智能硬件注入錯誤檢測的光源,滿足半導體芯片背面和正面輻照注入錯誤檢測要求。光源采用可外調制二極管作為光源,經多級光纖放大器放大后再經二倍頻和三倍頻單元進行波長轉換,觸發晶體管可逆導通/關閉狀態變化。光源具備三色輸出能力,峰值功率連續可調,具有外觸發同步工作功能。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40G?高速光收發模塊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40GEPON光收發模塊關鍵技術。根據IEEE 802.3ba標準,重點研究4路10G CWDM波分復用技術、CFP封裝技術、噪聲抑制技術、消光比測試技術等關鍵技術,開發出具備高指標要求的40G EPON高速光收發模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周視反入侵安控雷達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研究輕型便攜式周視安控雷達技術,能夠對任務區域實施無人值守條件下,連續24小時、全天候監視,及時發現各類非法入侵人員、車輛目標,輸出目標的距離、方位角信息并給出報警,以便相關部門及時處置。項目重點研究地面強雜波背景下人員、車輛等慢速弱小目標的信號檢測、目標分類與威脅判斷等關鍵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激光顯示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研究通過開展超短焦高亮度鏡頭、高效率寬色域安全激光光學引擎、柔性大尺寸微光學結構屏幕、激光顯示高清/雙倍高清的高畫質整機產品等相關制備技術,重點攻克精密光學鏡片設計與系統集成與制備技術、微結構光學屏幕材料設計開發與屏幕制備技術、多色激光顯示光學引擎設計與制備技術、雙倍高清顯示整機開發設計與制造技術,形成激光電視相關產品并參與制定激光顯示標準化。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8K與HDR技術在平板電視中的研究及應用。
研究8K LCD屏顯示技術、8K Soc信號處理技術、8K FRC轉換技術、信號傳輸接口協議及線纜技術、視頻碼率及傳輸帶寬等關鍵技術;研究HDR的接收、解碼、顯示方面的電光轉換曲線L取值的不同、動態曲線的設定、屏模組的參數制定、屏背光控制的算法等相關技術,開發高效HDR超高清平板電視。利用機頂盒或電視終端提供大容量盤接口,讀取、播放、存儲、控制全媒體各類數據文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MCM多芯片組裝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發多芯片組件混封技術,重點攻克芯片電性搭配、各器件之間信號干擾及電感/電容耦合等關鍵技術,項目開發完成后可大幅節省銅材,減小固廢物配方,大幅提升單位面積集成度。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
航空航天
一、航空航天制造
(一)飛機大部件模塊化集成制造技術研究與應用。
針對航空制造全球產業鏈向模塊化制造與交付發展的趨勢,研究和開發基于MBD技術的飛機大部件模塊化集成制造技術。重點研究內容包括:基于模型的構型及更改管理;基于模型的裝配制造規劃?;基于模型的制造規范定義;基于模型的制造BOM定義;基于模型的制造指令定義;基于模型的制造執行;基于模型的生產構型定義。主要技術指標:提高設計制造更改的效率和準確性,制造符合性達到100%;實現制造――設計實時協同,工藝準備時間縮短30%。開發實現飛機大部件模塊化集成制造平臺。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二)國產大飛機超大型蒙皮零件智能/精密制造工藝技術研究。
針對超大型飛機蒙皮零件制造,重點研究基于自動化、柔性化、信息化理念的制造流程及工藝布局;關鍵制造過程的數字/智能化控制;精密制造工藝;開發仿真應用軟件及專用MES系統,實現全流程的精準控制;實現全流程的柔性生產、數字化檢測;包括熱處理、蒙皮拉形、五坐標立體切割、化銑/表面處理、檢測全過程數字化。 主要技術指標:完成超大型蒙皮零件智能/精密制造工藝在國產大飛機項目上的應用驗證,試件取得國產大飛機裝配合格驗證。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三)復雜航空結構件制造工藝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大型復雜鈦合金框、長桁類航空結構件高精度制造加工的需求,重點研究面向復雜航空結構件的數字化制造、數控加工仿真和自動編程、誤差補償以及專用工藝裝備技術;以TC4鍛件為主要對象的零件材料特性和切削加工性能參數模型;建立復雜航空產品關鍵零部件制造工藝數據庫;設計航空長桁類零件的工藝工裝,解決難加工材料、薄壁件、整體結構件的制造工藝技術問題。主要技術指標:形成專有的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制造關鍵技術方法和工藝規范,通過應用示范,明顯提高復雜航空結構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2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四)航空航天難加工材料專用切削刀具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面向航空航天廣泛使用的高溫合金、鈦合金、超高強鋼、復合材料等難加工材料,研究加工過程中材料對切削刀具影響的機理和控制方案;切削刀片幾何結構、三維斷屑槽槽型、涂層、切削參數等在切削過程中的作用;刀具使用安全性評價方法;刀具材料、刀具設計、刀具涂層、工藝控制等。主要技術指標:開發出高端數控刀具產品,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并形成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3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五)國產航天服關節關鍵技術研究及數字化樣機設計。
面向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國產先進航天服關節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具備步態行走能力的航天服關節活動自由度配置方案;突破大圍度、非對稱軟關節設計技術;為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登月服研制奠定技術基礎。主要技術指標:設計實現典型結構的數字樣機;突破以軟式髖關節為代表的大圍度、非對稱復合軟關節分析和設計技術;關節活動阻力在現有基礎上降低20-30%。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科研院所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六)航天產品智能化柔性裝配集成應用平臺研究。
針對航天產品的智能化制造和提升質量需求,研制開發航天產品智能化柔性裝配集成應用平臺。重點研究基于機器人/柔性工裝的自適應裝配單元;裝配過程智能調度技術及物料自動配送;數字化在線質量檢驗與集成管控;制造過程數據的感知\\\\\\\\存貯\\\\\\\\分析\\\\\\\\評估等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工藝文件3D化;加工信息自動推送到工位、制造信息動態顯示;生產線任務自動排產、配套需求自動生成;質量數據在線采集。建立航天產品智能裝配集成應用平臺并形成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七)載人航天任務規劃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器研制、生產、組裝與發射過程中任務分配和協同規劃影響要素多、約束條件多導致任務規劃難度大、規劃效率低、方案不優化的問題,建立適應多種任務規劃需要的約束條件、飛行事件、運營資源、專家知識等數據庫,系統開展多約束條件下發射窗口規劃、發射資源規劃、運送物資規劃、相互競爭多任務編排等多類動態規劃算法等研究工作。主要技術指標:開發完成飛行器全壽命周期的多任務自動規劃集成軟件系統,實現同時規劃任務數大于2萬個;規劃單飛行器運載能力利用率和多飛行器總運載能力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發射任務編排總時長下降10%;資源利用率提高10%;任務資源沖突率下降5%;系統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系統工程規劃,經擴展可應用于航空、航海、交通等領域大型工程項目中的復雜任務規劃。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二、通用航空
(一)面向現代物流業的貨運無人機及支撐系統開發。
針對目前快速增長的物流業技術進步需求,設計用于現代物流運輸的通航類工業無人機。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高貨倉容積無人機結構布局;滿足簡易跑道正常起降、同時適應土坡、草地等不同地面條件的起降系統;完全自主飛行和自主起降能力的自動駕駛系統,滿足夜間貨運飛行;設計適應性強的無線電數據鏈、地面站以及保障系統。主要技術指標:無人機載荷能力500kg-2000kg,航程1000km-2000km,航時4h-8h,無線電作用距離不少于200km,具有短距起降功能及夜視飛行等功能。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億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4:1。
(二)特種通用飛機系統總體設計及關鍵技術。
針對基于某型通用飛機平臺改裝多功能電子偵察特種通用飛機的需求,重點開展用戶需求與分析、系統頂層設計、系統集成測試、飛行驗證等技術研究,突破并掌握系統架構設計、任務系統集成、平臺適應性改裝、系統總裝與測試、系統飛行驗證等總體設計技術,形成綜合化、通用化、標準化的多功能特種通用飛機系統的總體設計與開發能力。主要技術指標:具備雷達、紅外/可見光、激光測距等多種探測手段;具有對海面、地面的移動和固定目標進行搜索和監視功能;具有固定目標成像與動目標監測功能;雷達搜索范圍優于150km;紅外探測距離不低于10km(4㎡目標);可見光探測距離不低于5km(4㎡目標);激光測距距離不低于20km;數據傳輸距離不低于200km;系統數據存儲容量:> 6TB。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5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4:1。
三、航空發動機及零部件
(一)帶熱障涂層渦輪葉片表面溫度測量技術研究。
采用熱障涂層是大幅度提高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工作溫度的可行性方法。渦輪葉片表面溫度測量技術是開展新型渦輪葉片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主要研究內容:研究葉表溫度測量偶絲敷設工藝對溫度測量造成的影響;針對葉片表面測溫偶絲的布置工藝,建立不同的傳熱模型,采用數值模擬和模型試驗的方式,研究偶絲布置工藝對葉表測溫造成的影響;研究噴涂熱障涂層后葉片型面變化與葉片換熱的關系;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研究型面變化對葉表測溫造成的影響。研究目標:通過研究帶TBC涂層渦輪葉片冷效試驗,掌握帶熱障涂層葉片表面溫度準確測量的方法,提高渦輪葉片冷效試驗水平,為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流動換熱研究提供支持。研究成果可以為TBC涂層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航空發動機機匣增材制造(3D打印)關鍵技術攻關。
航空發動機機匣是發動機中最主要的承力結構,利用增材制造技術制造機匣具有不需要模具、制造過程柔性、材料利用率高、加工周期短、成形質量高、能夠實現功能優先設計等優點。研究目標:通過開展航空發動機機匣增材制造技術研究,掌握適應增材制造加工技術的設計方法,研究其加工工藝,并完成機匣增材制造加工,提供合格的機匣零件,為航空發動機零件應用增材制造技術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主要研究內容:適應增材制造加工工藝的航空發動機機匣設計方法研究;增材制造工藝研究;采用增材制造技術的發動機機匣零件加工。主要技術指標:形成適應增材制造加工零件的設計方法、增材制造工藝等;采用增材制造方法制造的航空發動機機匣樣件1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三)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耐熱涂層制備技術。
耐熱涂層制備是發動機渦輪葉片熱障涂層的關鍵技術之一。重點研究內容采用真空電弧鍍設備制備ALSiY涂層;分析涂層顯微組織與結構和涂層抗高溫氧化、抗燃氣熱腐蝕性能;涂層對基體合金力學性能影響;渦輪葉片葉身涂覆AlSiY涂層的耐熱性分析等。主要技術指標:涂層為內層和外層雙層結構,外層主要有β-NiAl相組成;按HB5258進行,涂層抗周期氧化能力與無涂層試樣相比至少提高2倍;按HB7740進行涂層抗腐蝕性能比無涂層試樣相比至少提高5倍;根據工件的使用要求有,涂層應滿足基體合金相應的力學性能要求,室溫拉伸按HB5143進行;高溫持久拉伸按HB5150進行;高周疲勞按HB5153進行;涂層不應存在起皺、鼓泡、開裂、翹皮、脫落等現象。真空擴散后,允許顏色出現局部不均勻及輕微氧化色。形成專用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制造關鍵技術方法和工藝規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航空發動機細長軸類零件精密制造技術研究與應用。
細長軸類零件是渦噴、渦扇氣發動的重要部件。研究細長比在20-100倍的不銹鋼、鈦合金軸類零件的精密車削、磨削、深孔加工、同軸度控制等制造和檢測技術;重點研究細長軸加工彈性變形模型、細長軸類加工用工裝設計及影響趨勢和數控加工補償方法以及提高加工系統穩定性方法,實現變截面復雜結構細長軸加工,提高細長軸類零件精密制造效率和合格率。主要技術指標:實現細長比20-100倍軸類零件全覆蓋制造能力,構建加工測量分析模式和數據庫,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專利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渦軸航空發動機雙通道全權限數字式電子控制技術研究。
以大功率渦軸航空發動機為控制目標,開發國產化雙通道全權限數字式電子控制單元(ECU)。重點開展基于發動機供油規律的優化控制技術研究;雙通道控制的實現方式和基于CAN總線的多臺發動機間通訊技術;發動機與直升機之間通訊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動力渦輪轉速控制穩態誤差不超過±0.5%;動態超調不超過±6%;三發動力渦輪轉速匹配精度不超過±0.6%;燃氣發生器在慢車狀態下穩態控制誤差不超過±2%;在標準大氣;達到穩定工作所需時間不大于15秒;研制完成工程樣機。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六)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單晶空心渦輪葉片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某型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研制任務,研制開發空心單晶渦輪葉片。重點研究射蠟模具設計;陶殼材料配方及高溫強度、焙燒溫度控制;陶瓷型芯尺寸及定位控制;單晶選晶及定向凝固工藝控制;單晶生長方向控制;熱處理溫度曲線控制;陶芯脫芯工藝參數;再結晶控制等關鍵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完成某型號航空渦扇發動機的單晶空心渦輪葉片的精密鑄造技術的開發,滿足某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葉片的技術要求,實現穩定的批量生產能力。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4:1。
(七)航空發動機整體閉式葉環(盤)制造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大曲率型面表面的高精度加工需求,突破航空發動機整體閉式葉環(盤)制造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高溫合金類難加工材料特性、精密制造工藝;加工過程中的動靜態性能和變形仿真分析和控制策略;高精度補償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實現對航空發動機整體閉式葉環(盤)的加工工藝優化,確保關鍵部位輪廓度達到0.025mm;輪盤環狀型腔過渡半徑控制在1.0mm以內,實現航空發動機整體閉式葉環(盤),通過應用驗證。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四、航電系統
(一)民機客艙核心電子系統智能化一體化綜合技術研究。
針對國產民機的客艙核心信息集成關鍵技術,開發客艙核心電子系統。重點開展客艙核心信息集成化、智能化、一體化設計,開發完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客艙核心電子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民機客艙技術奠定一定的基礎。主要技術指標:客艙核心電子系統機載軟件符合RTCA/DO-178C要求,機載電子硬件符合RTCA/DO-254要求,環境鑒定符合RTCA/DO-160G相關規定,系統設計規程及安全性評估符合SAE/ARP-4754A和SAE/ARP-4761相關規定;客艙核心電子系統從上電到進入工作狀態應少于7分鐘,完成軟件加載并返回服務狀態不超過60分鐘,機上的無線LAN(WLAN)接入的通信基于802.11a/b/g/n/ac的網絡通信協議。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4:1。
(二)符合適航要求的民機無線電調諧單元研制技術研究。
針對我國自研民機通信導航系統機載無線電調諧控制設備自主研發需求,開展符合適航要求的無線電調諧單元(RTU)研發。主要開展:大型民用客機、支線飛機通信導航系統調諧控制架構、邏輯、控制流、數據流研究;機載調諧控制功能雙余度冗余設計、調諧數據同步機制研究;符合適航要求的無線電調諧單元(RTU)設備標準及符合性研究:按SAE ARP 4754A《高度集成復雜飛機系統的驗證要求》、SAE ARP 4761《民航機載系統及設備安全性評估程序指南和方法》、RTCA DO-254《機載電子硬件的設計保證指南》、RTCA DO-160《機載設備環境條件和試驗程序》、RTCA DO-178C《機載系統/設備合格審定中的軟件考慮》標準開展無線電調諧單元(RTU)研制;無線電調諧單元(RTU)實驗室驗證測試、試飛試驗并適航取證。主要技術指標: 對機載短波電臺HF的頻率調節范圍為2.0000~29.9999MHz,頻道間隔100Hz,顯示精度100Hz;對機載超短波電臺VHF的頻率調節范圍為118.000~136.975MHz,頻道間隔為25kHz/8.33kHz,顯示精度1kHz;對自動定向儀ADF頻率調節范圍為190.0~1799.5kHz、2088.0~2094.0kHz?、2179.0~2185.0kHz,頻道間隔0.5kHz,顯示精度0.1kHz;對甚高頻全向信標VOR/儀表著陸ILS頻率調節范圍為108.00~117.95MHz?,DME與VOR/ILS頻率配對調諧,頻道間隔50kHz,顯示精度10kHz。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飛機大氣數據系統研制及應用。
針對國產民用飛機的飛行控制系統、發動機控制系統、導航系統和儀表顯示系統等對靜壓、動壓、溫度、高度變化率、指示空速、真實空速等信息的需求,研制綜合化的高精度的大氣數據信息系統。主要技術指標:真實動壓精度±1.6mb,氣壓高度-610m~15240m,指示空速55.5 km/h~833.4 km/h,真空速93 km/h~1108 km/h,馬赫數0.1~1.0,攻角精度±0.5°,壓力測量精度0.01%FS,大氣總溫精度±1.0℃,大氣靜溫精度±1.5℃。形成年產100套的生產能力。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四)雙通道銥星機載通信成套設備及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我國低空空域開放對空管設備提出的新需求,開發研制基于銥星與GPS、實現飛機位置實時傳輸、機載語音實時通信等功能的雙通道銥星機載通信成套設備。重點研究銥星衛星通信協議、L波段天線設計技術、抗旋翼遮擋等關鍵技術。主要主要技術指標:主機尺寸:190mm×240mm×50mm;重量:不大于2.5kg(含電池)音頻切換盒尺寸:80mm×80mm×34mm重量:不大于0.3kg環境適應性:工作溫度:-20℃~+55℃(帶電池)、存儲溫度:-30℃~+70℃(不帶電池)-20℃~+60℃(帶電池)、濕度:95%@50℃;高度:4000米。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五、民用航空運行控制
(一)民航智慧機場旅客移動互聯應用關鍵技術研究。
基于融合定位技術、移動互聯和基于位置服務等技術開展符合民航交通運行模式,滿足智慧機場建設要求,能有效提升民航旅客出行體驗的旅客移動互聯智能設備和應用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與民航旅客出行密切相關的社會公共資源管理與控制技術、基于Wifi、定位基站、藍牙、GPS以及傳感器等多種定位手段的融合定位技術及在智慧機場中的應用、基于位置服務的旅客移動互聯以及旅客大數據應用研究;以提升旅客出行體驗為目的,研發“互聯網+智能硬件+公共資源”的民航機場智慧互聯平臺,整合集成機場實時航班動態、機場服務資源、陸側公共資源等信息;研發集票務服務、預約貴賓服務、租車服務、停車場服務、會員服務以及機場大巴線路、航班動態、托運行李、定制化查詢服務以及室內導航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民航旅客智慧出行移動互聯服務類平臺系統并測試驗證。主要指標:研究的相關平臺能獲取國內旅客流量排名前十的機場航適時班動態信息,準確率達到95%以上,整合集成以上機場服務資源信息和陸側公共資源信息;完成原型平臺研發并測試驗證。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機場航空器場面路由規劃與實時引導關鍵技術。
針對復雜機場場面交通流密集情況下航班碰撞事故頻發及航班滑行等待時間長問題,研究機場航空器場面路由規劃與引導關鍵技術,提升機場場面運行安全和效率;重點開展場面航空器指揮運行、復雜機場拓撲模型建模、多約束條件下路由規劃、助航燈光單燈尋址及控制、助航燈具動態編組、燈光引導智能控制、機載智能路由引導等技術研究;形成機場助航燈光引導規范;開發原理樣機系統,要求在大型復雜機場進行示范驗證。主要技術指標:實現場面航空器自動路由規劃;請求路由的響應時間<1s;引導系統的單燈控制響應時間<0.5s。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六、航空維修
為提升我國航空維修業對國外主流干線飛機核心設備的維修能力和增強話語權,研制和建立針對空客A320/A330機型新型控制計算機類維修平臺和體系。主要技術指標:開發空客A320/A330飛機選裝的新型襟翼/縫翼控制計算機、增強型顯示組件計算機、起落架接口控制計算機、飛行管理指引控制計算機的維修測試設備、工裝夾具和維修工藝,實現各項數據在線采集,各項測試指標自動化完成,維修質量滿足CAAC、FAA、EASA適航標準要求。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二)基于軟件ICD的航空總線綜合測試技術研究及應用。
以機載通信導航設備總線綜合測試裝備國產化為目標,采用總線收發模塊+軟件ICD(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架構,研制國產化航空總線測試儀器。主要技術指標:總線通道:16收16發;數據硬件同步;具備ICD錄入功能,具備ICD學習功能;具備ICD數據自動解析功能;具備數據存儲回放功能。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壓氣機整體葉盤損傷葉片修復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鈦合金和高溫合金壓氣機整體葉盤葉片在制造和工作過程中的外物打傷、葉尖磨損等典型故障,重點研究葉片可修復性評估、修復極限定義、修復工藝技術、考核驗證、修復工藝規范和修復質量評定等成套修復技術,突破激光快速成形、微束等離子焊接、真空熱處理、型面自適應數控加工等關鍵修復工藝技術,建立整體葉盤葉片損傷評估—修復—質量評定—考核試驗等一整套修復技術體系并實現工程應用。主要技術指標:損傷葉片修復后的型面尺寸滿足設計要求;修復接頭的拉伸強度不低于母材的90%;修復接頭的高周疲勞強度不低于母材的70%;修復后的整體葉盤通過裝機運行試驗考核。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3:1。
先進能源電力
(一)百千瓦級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核心關鍵模塊開發、能量平衡設計、系統集成與控制等研究,突破電池堆工程設計及批量制備、高效低耗水熱耦合、功率調度及系統集成技術,實現電池堆模塊額定輸出電功率≥50kW(額定發電效率≥40%,額定輸出熱功率≥55kW)、水熱集成模塊熱回收率≥90%、完成百千瓦級熱電聯供系統整體設計方案等指標。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大型電力設備機房智能巡檢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以電池驅動的低功耗、高效識別、低網絡帶寬的集智能檢測與識別于一體的關鍵技術和成套設備研究,開發具備預編程定位巡檢、故障自動定位巡檢以及遠程遙控定位巡檢功能的智能巡檢標準化控制系統,實現基于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等技術的多種設備儀表盤狀態監測與分析,建立電力設備機房智能巡檢機器人后臺監控技術規范。一次巡檢設備點不少于300個,準確率不低于99%。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電力大數據分析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開展不同數據模型的電力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可視化展示關鍵技術研究,提出電力行業的大數據存儲處理以及數據標準化處理的解決方案,研發具有大數據復雜分析算法編程支持、業務報表生成服務和數據可視化服務的電力大數據分析平臺;完成不少于三個典型電力大數據應用,數據集不少于1.5億條,形成以電力故障告警信息為核心的監控數據關聯挖掘分析結果,平臺具備電網運行狀態分析、預測與電網運行風險管控分析,評估電網設備質量等級等功能。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風機高電壓穿越方案研究。
開展風電機組主控系統、變流器系統、變槳系統的高電壓穿越控制策略以及整機各電氣部件的高電壓耐受能力研究,設計風電機組的高電壓穿越功能,使風電機組具備耐受1.3倍額定電壓200ms、1.25倍額定電壓1000ms?、1.2倍額定電壓2000ms、1.15倍額定電壓10000ms的能力。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
開展鈣鈦礦晶體結構及組分的變化研究,制備新型的鈣鈦礦類光伏材料;開展電池的界面調控、電池結構及制備工藝等對電池器件性能的影響研究,研制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電池;同時研發適合于鈣鈦礦電池的串聯集成技術。實現小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20%,集成鈣鈦礦電池?(襯底面積≥5cm×5cm,?子電池數大于5個?)的光電轉換效率≥15%。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高轉速抽水蓄能機組先進低損耗推力軸承技術研究。
開展低油位降損耗、油位控制等技術研究,結合外加泵冷卻循環系統或鏡板泵冷卻循環系統,研制外加泵低損耗推力軸承、自泵低損耗推力軸承。以500r/min高轉速抽水蓄能機組的雙轉向推力軸承為對象,開發1:1的試驗軸承及支撐系統、冷卻循環系統,并在高速重載雙向推力軸承試驗臺上進行試驗研究,測試多種浸泡環境下的軸承性能、油霧溢出特性。降低推力軸承攪拌損耗30%~50%,同時減少軸承油霧溢出。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含大規模新能源的復雜電網協調優化控制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電力系統超實時仿真技術,含大規模新能源的交直流混聯電網故障模型在線辨識及風險感知技術研究,開發具備混聯電網全過程協調安全控制技術的電力系統在線仿真系統;設計用于風電、光伏、電動汽車、儲能的高可控性控制器,形成針對不同用戶需求的,具備系統暫態、電壓、頻率穩定性等不同定制功能的協調優化控制系統;實現仿真用時小于仿真時間的1/10, 仿真結果與傳統時域仿真相比,誤差小于2%,完成不少于10臺儲能和光伏逆變器接入的協調優化運行技術的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八)生物柴油生產關鍵間歇部分降解技術研究。
根據天然油脂的基本結構與生物柴油的使用需求,開展生物柴油合成的部分降解、控制生物柴油醇解程度與減少副產物甘油的產生相結合的技術研究,開發廢棄物生產新型生物柴油成套技術及裝備,建成日處理能力不低于80噸餐廚物生產線,較傳統生物柴油生產線產量增加5%以上,產品得率大于95%,。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九)太陽能光熱發電汽輪機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汽輪機總體布置、熱力系統、通流技術、反動式葉型技術、雙轉速軸系穩定性、快速啟停、兩班制運行技術、雙轉速試車系統研究。開發設計50~100MW等級光熱發電汽輪機,分別適用于槽式、塔式太陽能熱發電項目,槽式50MW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汽輪機循環效率不低于39.8%,塔式100MW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汽輪機循環效率不低于42%。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
智能制造
一、智能制造裝備功能部件
(一)智能型電液比例控制負荷傳感多路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航空航天、工程機械、油氣化工等重大裝備向智能化、精確控制、節能環保方向發展的需要,研究能實現精準控制功能、與負載壓力無關的流量比例分配、帶有電液比例控制方式的機電液一體化負荷傳感多路閥的設計制造技術;研究多路閥電液控制及流量分配的數字仿真分析方法和電液比例控制負荷傳感多路閥的智能控制技術;開發出角行程多功能智能控制閥并實現產業化,試驗壓力80Mpa時無泄漏,實現遠程監控與管理;開發出智能型電液比例控制負荷傳感多路閥產品并實現工程應用,達到額定工作壓力31.5MPa,最高壓力40MPa,流量比例分配精度小于5%,壽命在50萬次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高精密液脹定位夾具研制及其產業化。
針對齒輪加工高精度和高效自動化裝夾定位的要求,研究基于等靜壓膨脹定位機理、液壓介質高壓物理特性、高壓密封、液壓膨脹單元和液壓施壓單元設計等關鍵技術;研究靜壓膨脹CAE分析和高精密液脹定位夾具動靜態性能分析實驗技術;研究基于機床自動化驅動、機械手自動化裝夾要求的高精度液脹定位夾具設計技術,開發出齒輪加工用高精密液脹定位夾具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實現對齒輪加工的自動化裝夾,達到定位精度0.005mm、重復定位精度0.002mm。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大型非球面光學件面形輪廓度在位檢測儀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大型非球面光學件面形輪廓度高精度檢測需要,研究高精度非球面面形輪廓在位測量方法和儀器整體結構布局設計方案;研究測量傳感器技術、整體誤差分配技術、力變形控制及熱變形控制技術和裝配集成及整機誤差補償與控制技術;開發在位自動標定及數據處理系統,研制出大型非球面光學件制造裝備配套用面形輪廓度在位檢測儀并實現大型非球面光學件檢測服務,到達測量范圍不小于Ф300mm;面形輪廓標準測量不確定度優于0.2μm (rms),實現在位自動標定。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高檔數控機床及其制造裝備
(一)多功能高精密數控磨削技術及其動柱式數控磨床研制。
針對航空航天、國防軍工以及精密模具等領域高精度、高硬度零件精密制造的需求,進行多功能高精密數控磨床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多功能動柱式精密磨削機理以及高硬度材料磨削工藝技術;進行多功能高精密數控磨削裝備動靜態以及熱性能仿真分析和優化設計技術研究;開發磨頭自定距、無級調速、間歇及微量進給功能的專用控制系統;研究高精度磨削進給誤差分析、精度控制和誤差補償技術。研制出多功能動柱式高精密數控磨床系列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產品實現橫向行程1000mm以上,工件加工表面對基面的平行度達到300mm:0.005mm,砂輪主軸端的徑向(軸向)跳動達到0.003mm,磨頭垂直進給最小進給量達到0.002mm。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精密、超精密機床運行態精度檢測技術與裝置。
針對機床精度由靜態測評向著運行態精度測評發展的需要,研究面向精密、超精密機床運行狀態精度檢測評價技術,解決精密、超精密機床主軸工作狀態下全姿態運動誤差檢測問題。研究主軸工作狀態下測量誤差模型及其影響規律以及檢測誤差分離算法,構建運行態主軸全姿態運動誤差檢測系統;構建機床運行狀態下大尺寸直線運動角度偏差、直線度偏差檢測方法,形成精密、超精密機床運行態回轉運動、直線運動檢測能力。研制出精密、超精密機床主軸全姿態、直線運動單元全自由度檢測系統裝置并進行應用驗證。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三)機器人關節減速器高精密擺線輪專用磨床研制及產業化。
針對機器人關節減速器高精密擺線輪等關鍵零件精密加工的需要,研究精密擺線輪數控成形磨機理和磨削工藝技術,結合擺線針輪動力學嚙合特性分析及齒輪修形原理,進行采用壓電陶瓷的主動振動控制、靜壓導軌及靜壓絲杠保證進給精度和剛度、獨立金剛石砂輪修整系統維持砂輪直線輪廓度等關鍵技術研究。研制出能一種夠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地批量生產擺線輪的專用磨床產品并進行應用驗證,達到主軸回轉精度(0.0003mm)、頭架端跳徑跳(0.00015mm)、頭架回轉定位精度(±3″)、導軌定位精度(0.00015mm)等技術指標。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長跨距立式桁梁碼坯機組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建筑磚瓦墻材生產線設備自動化的需要,進行長跨距立式桁梁碼坯機組成套裝備設計制造技術研究。進行氣動式全自動碼坯機機組結構數字化設計、動靜態性能分析計算與優化設計,研究雙夾盤碼垛升降平衡裝置、自動控制單元、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實現磚坯分層定位精度在±1㎜以內。采用物聯網技術,開發全自動碼坯機機組的遠程監控、調試和故障排除的遠程控制系統,實現設備管控一體化。研制出新型長跨距立式桁梁碼坯機組成套裝備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實現制磚生產線自動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數控多功能銑榫數控木工機床研制及其應用。
針對現代實木家具制造行業生產加工的需求,研究多功能銑榫系列數控木工機床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進行自動送料和壓料、多銑頭應用、榫槽同步加工以及三軸聯動機構等機構設計開發;研究銑榫系列木工機床動靜態性能數字仿真分析、結構優化和測試技術;進行數字自動控制模塊單元研究,并定制開發人機互動的CNC數控系統。研制出數控多功能銑榫系列木工機床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與機械式銑榫機相比提高效率3倍以上,滿足現代家具生產的需求。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汽車發動機缸體螺紋專用數控高速攻絲機研制。
針對汽車發動機缸體螺孔攻絲的需要,研究數控高速攻絲機專用高速傳動結構、動靜態特性分析及優化設計技術;針對缸體多螺孔加工以及不同型號缸體螺孔位置差異的特點,開發三座標結構數據位移控制系統及數控程序編制系統,研制出汽車發動機缸體螺紋專用數控高速攻絲機并進行應用示范,實現攻絲機頭高效率精準快速移動,滿足缸體多型號、多螺孔連續攻絲應用。專用數控高速攻絲機到達的主要技術指標是:工作行程180mm、攻絲速度≥720r/min、退絲速度≥840r/min、單孔攻絲時間≤1.5秒、螺孔位置公差≤0.01mm、精度等級≥6H,螺孔裝配精度符合GB/T3103-19B2中A級規定。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機器人技術及其應用
(一)移載式自動導引運輸裝置(AGV)研制及其產業化。
針對離散性制造企業裝配車間自動搬運、物流運輸的需求,進行移載式自動導引運輸裝置(AGV)結構優化設計、動靜態性能分析、智能控制以及制造工藝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集成絲杠、導軌、滑塊、模組等機構實現物料移載功能的通用AGV行走裝置;研究AGV高精度導航控制、路徑規劃、自主定位及導引控制技術,開發基于伺服控制技術的高精度移載控制系統,實現AGV的定位誤差小于±5mm;研究將電源、電源管理、感知傳感器、主控板、導航控制板、運動控制卡、驅動器、電機、通信模塊和UI等模塊進行集成設計技術;研制出移載式自動導引運輸裝置(AGV)系列產品,進行應用示范并實現產業化。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自主導航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研制及產業化。
研制基于3D立體感知技術的自主導航服務機器人系統,實現在指定的室內或室外環境自主巡航、自動避障,可代替人完成操作、識別、監控、交互等工作。研制基于ROS架構的底盤驅動、電源管理模塊、基于3D立體感知技術的自主導航模塊等功能部件;研究基于機器學習的圖像建模和仿真算法實現機器人對圖像、人臉、姿態、手勢等進行識別,并實現與大數據系統對接。研制出的智能服務機器人達到最大速度3m/s,載重50kg以上,越障高度10cm,續航時間5hr以上,定位精度±1cm;實現服務機器人推廣應用在1000臺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及其應用
(一)面向云端的醫用植入體激光增材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
研究面向云端診斷、設計的醫用金屬植入體數據流與增材制造設備的無縫傳輸與管理、面向物聯網的增材制造裝備協同機制及相關技術,研究自適應跨尺度微孔特征仿生植入體的增材制造數據處理和工藝規劃技術,研究增材制造裝備激光高速動態掃描和精細聚焦技術,提出基于工藝過程在線感知的加工參數智能調整和掃描策略智能決策途徑,研究高純度成型氣氛保障方法,突破面向個性化植入假體的增材制造軟件、裝備、智能決策等關鍵難題,滿足個性化醫用金屬植入體應用需求。研制出面向云端+物聯網的智能激光增材制造裝備并進行應用示范;支持3種以上個性化醫用植入體的成形制造。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生物懸浮填料及板框壓濾組件3D增材制造裝備研制。
針對生物懸浮填料及板框壓濾組件快速制造的需要,進行低能耗、高效率多生物懸浮填料及板框壓濾組件3D增材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建立聚乙烯-抗菌納米復合材料熔覆沉積制造工藝,進行高精度復合材料3D打印裝備動靜態以及熱性能仿真分析和懸浮填料結構優化設計技術研究;開發自動熔混上料機構、大運動范圍和高定位精度運動機構、高精細分辨率組合噴頭噴射結構等專用智能控制系統;研究復合材料拓撲結構精度控制、誤差補償、分層設計并開發相應軟件;研制出污水處理生物懸浮填料及板框壓濾組件3D增材制造成套裝備并進行應用示范。實現噴嘴溫度300℃以上,成型尺寸200*200*250 mm,定位精度:XY軸:0.005mm,Z軸:0.002mm。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鑄鋼件快速成型系統研制及其產業化。
針對單件、小批量鑄鋼件的高速高精制造需求,進行鑄鋼件五軸快速成型平臺設計、金屬熔滴可控約束電磁場設計、高速微型隨鍛、大功率IGBT逆變電源穩定性控制以及鑄鋼件快速成型工藝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五軸聯動快速成型數控平臺,以實現任意復雜型面鑄鋼件的快速定位、裝夾與成型,鑄鋼件最大質量1000kg,最大成型速度1.0kg/min;研制金屬熔滴定點凝固與高速微型隨鍛系統,實現金屬熔滴在特定空間內定點凝固;制備輸出電流1000A的大功率重熔電源,實現穩定高溫電弧對不同直徑絲材的快速重熔;建立鑄鋼零件模型前處理、分層疊加成型以及后處理快速成型工藝規范;研制出鑄鋼件快速成型系統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技術及其應用
(一)機載薄壁類光電組件精密柔性裝配生產線研制及應用。
針對機載薄壁類光電組件產品裝配精度要求高、品種多變的特點,進行以精密裝配為核心的自動化柔性裝配線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進行薄壁類光電組件產品精密柔性裝配線可重構模塊化設計;研究基于虛擬現實的裝配線動態仿真與裝配工藝優化技術;研究薄壁件柔性定位工裝;研究精密裝配定位精度標定與多軸伺服運動協調控制、檢測與故障診斷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研制出基于多機型薄壁類光電組件產品共用的柔性裝配生產線并進行應用示范,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多型號零部件生產智能計劃與協同調度技術研究及應用。
研究基于數字制造和物聯網的飛機零部件智能制造過程管控的協同制造關鍵技術。研究面向多型號多生產車間動態、即時任務規劃的分布式協同制造管控模式、生產過程期量化標準結構模型、關鍵資源信息采集及資源生產能力動態智能排程調度;研究分布式計劃調度引擎框架、算法以及智能生產作業計劃和智能協同調度系統;構建集成數字制造、生產作業計劃智能排產、多車間協同的智能調度等功能的智能制造管控平臺系統,在飛機零部件制造企業進行示范應用,達到提升生產周期效率10-15%、實現三維數字化工藝下的零件部件數字化制造、物流周轉效率提升20-25%。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泵閥類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研究及應用。
針對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領域規模化生產特點,研究泵、閥、電力金具等類重要零部件智能制造模式及大批量生產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在生產制造、總裝調試、質量檢驗三部分開展智能制造綜合集成模式與框架研究,研發柔性制造單元,形成零部件制造過程智能化應用示范,實現產品研制周期縮短20%,運營成本降低30%,生產效率提高3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30%。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自動化柔性生產線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維修及遠程監控系統。
針對大型自動化生產線流程制造企業的生產需要,以大批量工業機器人、自動輸送設備、大型自動化控制系統、自動化焊接設備等組成的大型自動化柔性生產線為對象,研究基于大數據的大型自動化柔性生產線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智能維修系統,遠程智能故障診斷監控關鍵技術。研究大型自動化設備各關鍵部件的生命周期規律、知識推理專家系統建模、故障報警等技術;開發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遠程故障監控管理系統,設備智能維修系統。在大型汽車整車制造企業建立應用示范基地并進行應用推廣,達到的主要技術指標是:生產線節拍20輛/小時;生產線機器人數量大于20個;大型PLC控制系統不小于5臺。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制造業數字化車間集成技術及其應用示范
(一)燃氣(汽)輪機部件表面工程數字化車間?。
針對燃氣(汽)輪機部件隔板、汽缸配套件、閥芯件和葉片的熱噴涂、等離子噴焊、熱處理、金屬切削、拋磨、裝配、檢測等工藝過程,集成傳感器、互聯網、現場總線、PLC控制、網絡數據庫、工業機器人和自動編程等技術,開發燃氣(汽)輪機部件表面處理成套智能制造裝備系統,建設關鍵零部件制造數字化車間;研究智能化在線檢測裝置、網絡實時數據采集和控制、智能化產品物流及信息化生產管理系統,設備的互聯與集中監控。實現關鍵設備數控化率85%,生產效率提高30%,能耗降低30%。數字化車間生產規模實現配套燃氣輪機14臺/年以上和汽輪機50臺/年以上的生產規模。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面向智能工廠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可視化系統。
研究面向離散型制造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制造過程進度評價模型、物流狀態評價模型、綜合評價指標模型。建立數字化車間制造系統、制造過程的科學、動態評價體系;建立數字化車間要素三維模型庫、三維仿真引擎,通過訂單工藝過程模擬、制造系統能力模擬、制造環境擾動模擬,對數字化車間制造過程預估、預判,支持數字化車間的科學管理決策;綜合實景影像技術(DMI)、虛擬現實技術(VR)、位置服務技術(LBS)、物聯網技術等,實現數字化車間三維模型與即時制造信息的動態、疊加顯示。開發面向數字化車間的生產過程信息綜合集成可視化軟件系統,在多家制造企業進行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含能材料生產數字化車間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含能材料生產線生產連續性差、質量控制差異大、動態排產困難、本質安全程度低等問題,圍繞含能材料從原料到成品生產全過程數字化管控需求,以雙基球扁發射藥生產為研究對象,以其現有的生產線為基礎,重點開展雙基球扁發射藥產品數字化制造管理、基于仿真的生產線動態排產、過程質量管理、雙基球扁藥信息可視化應用等技術研究,建立基于MES的含能材料生產線數字化管控系統,在工廠進行示范應用,實現雙基球扁發射藥生產線數字化智能管控,并提高生產組織效率10%;降低廢品率30%以上;關鍵設備運行參數采集率≥90%;重大安全危險源狀態數字化管理率100%。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民用飛機表面處理數字化車間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民用飛機表面處理離散型生產特點,進行數字化表面處理車間實施關鍵技術研究,建立支持表面處理工藝設備的數據采集標準接口和基于開放式、模塊式的MES系統平臺,實現對生產管理、生產執行、控制器、傳感器等不同層級上的各種信息化系統進行系統集成。進行零件自動識別和分析、控制和優化生產計劃等技術研究,建立基于復雜系統工程(MBSE)的需求模型庫和虛擬數字系統,實現車間制造資源動態管控、智能調度、生產過程動態優化、生產線物料智能管理與配送,產品不良率顯著降低,實現民用飛機表面處理車間生產和管理環境的數字化。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五)清潔高效鍋爐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
面向大型清潔高效鍋爐制造系統的需要,研究智能制造焊接系統中數字化安全保障、基于智能感知的物料信息跟蹤、焊接質量在線探傷、在線高精度智能檢測等技術;研究焊接加工信息全過程實時跟蹤和產品質量全過程可追溯技術以及基于互聯網的異地車間協同工作機制;研制超超臨界焊接材料;焊接機器人焊縫視覺跟蹤、適應多種相貫線的焊切機器人關鍵技術。建立集成設計數字化、制造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經營管理信息化、流通服務網絡化等一體化的數字化焊接車間,關鍵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80%以上,關鍵智能部件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達到一次成品率達到95%、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實施效果。
有關說明:擬支持1-2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白酒釀造發酵房智能車間研究及應用示范。
針對我省傳統白酒釀造產業中發酵房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以及翻曲策略主要依靠經驗等問題,研制基于工業物聯網的發酵工藝參數智能化采集與分析系統,采集發酵房內曲餅溫度、空氣濕度與含氧量等發酵相關的工藝數據,檢測發酵過程,實現發酵工藝的可測、可控;研制發酵工藝數據庫與工藝專家系統以及多機器人工藝管控中心,實現翻曲過程智能決策以及多機器人協同;研究發酵工藝智能化實現對釀酒品質、出酒率、微生物菌落以及車間動態環境的影響。研制出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生態化的發酵工藝智能實現技術及成套發酵工藝智能裝備,在不低于2個大型白酒釀造企業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
先進軌道交通
(一)高寒、強震及復雜環境山區鐵路設計建設關鍵技術。
重點開展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復雜山區鐵路勘察及測量中的應用研究;開展山區鐵路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山區鐵路建設環境保護、治理與恢復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支持經費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高速鐵路設計建造技術。
重點開展高速鐵路RAMS管理體系與評估方法研究及海外項目應用研究,解決中國高鐵系統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維修性、安全性的質量標準與國際RAMS接軌的問題;開展基于GIS和BIM技術的鐵路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研究,建立基于GIS+BIM技術的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平臺。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支持經費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三)鐵路快捷貨物運輸裝備技術。
重點研究適合鐵路快捷貨物運輸的輕量化車體技術、快捷貨車轉向架技術及制動技術,研制快捷貨車制動系統,以及基于快捷貨車制動系統的電空制動、智能監測、電子稱重、軸溫監測、車載發電、自供電、車輛定位等配套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各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新制式軌道交通關鍵技術。
重點開展速度140~200km/h中低速磁浮交通軌道系統關鍵技術及工程產品工廠化應用示范研究,研發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導軌、軌排、道岔、軌道梁及軌道附屬設備等磁浮交通工程技術裝備;開展懸掛式單軌交通軌道梁、道岔的設計、制造、綜合維修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研究開發以蓄電池為動力源的懸掛式單軌空中軌道列車。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各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土建設計修建技術。
重點開展玄武巖纖維在軌道交通工程中的應用關鍵技術研究,研發新型玄武巖纖維構件及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并開展工程應用示范研究;開展地鐵軌道全頻減振降噪關鍵技術研究,并研發滿足城市地鐵更高速度等級、更高減振要求的軌道全頻減振裝備及綜合檢測和監控平臺;針對1000噸以上高鐵移動模架造橋機等設備需求,開展超高壓液壓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各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互聯網+工程與設備監測預警”技術。
基于軌道交通特點,采用多種新興技術融合方案,重點開展基于光纖傳感的鐵路安全周界入侵報警系統研究、高速鐵路車載防撞安全綜合預警技術研究、受電弓滑板監測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各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軌道交通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研究及應用。
開展基于BIM的鐵路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預警技術研究,建立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預警平臺;開展城市軌道交通電能綜合監測管理系統研究,實現城市軌道交通電能信息化管理。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各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八)裝備及工業產品制造技術。
開展層流電弧等離子體束熱處理技術在鋼軌熱處理中的應用研究;開展動車組緊固連接系統、電氣連接器及大容量、高比能、高可靠蓄電池系統國產化研究及產業化;開展有軌電車獨立輪車軸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展軌道交通節能型自耦變壓器、地鐵110kV主變電所采用磁控電抗器無功功率補償裝置的研發及產業化。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支持經費各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一)工業低溫余熱/余壓發電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
研究基于不同熱源形式(連續熱源、非連續熱源)的能量高效回收方法、低溫余熱發電設備,用于回收80℃-150℃的低位熱能。研究不同系統形式(單級、串級、并聯)、不同膨脹機類型(透平、螺桿、渦旋)的系統配置設計和運行優化方法,開發低溫余熱發電成套技術裝備。熱源溫度與環境年平均溫度差為65℃時,凈發電效率≥6.5%;設備等熵效率≥80%;余壓≥1.5bar。
有關說明:擬根據不同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擬支持2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制造業熱加工過程節能減排關鍵技術。
研究制造業新型熱加工技術對復雜零件,特別是深孔型零件的適用性,開發熱加工處理過程中的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對熱加工的三廢進行綜合治理和余能回收。余能回收利用率≥50%,單位能耗下降20%,實現熱加工工藝的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綠色化、標準化,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燃煤工業鍋爐超低排放關鍵技術裝備。
研究開發燃煤工業鍋爐低投資、低能耗、污染物超低排放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煙氣污染物排放達到燃燒天然氣排放標準,煙塵排放濃度≤5 mg/m3,SO2排放濃度≤35 mg/m3和NOX排放濃度≤50 mg/m3,單位減排成本低于現有燃煤電站鍋爐超低排放技術20%以上,不產生二次污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廢舊動力電池梯次修復技術開發與應用。
開展電芯性能檢測、配組技術、大電流智能均衡修復技術、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和智能電池管理系統研究,形成動力電池回收、修復和利用成套技術,構建高效、節能、環保的動力電池循環利用技術體系。修復后的動力電池使用壽命不小于12月;修復后動態均衡電流大于8A-20 A、最高可測量總電壓650V/DC、最大可測量電流1600A、SOC估算誤差小于5%。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工業源排放揮發物有機廢氣(VOCs)治理技術及成套裝備。
研究化工、涂裝、印刷、家俱、醫藥等行業工業源排放揮發物有機廢氣的高效吸附濃縮+催化燃燒、低溫等離子凈化、高效蓄熱催化燃燒(RCO)等凈化技術裝備,形成先進的揮發物有機廢氣凈化技術與成套設備。VOCs去除率>95%,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最新標準,不產生二次污染。
有關說明:擬根據不同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擬支持2項,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建材行業一體化節能環保裝備。
研究磚瓦、玻璃、水泥等建材行業節能環保關鍵技術,重點開發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氟化物等大氣污染物凈化的高效經濟成套技術裝備。污染物去除效率>95%,污染物排放優于國家最新標準,不產生二次污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等離子高溫熔融裂解危險廢棄物關鍵技術及成套裝置。
研究用于危險廢棄物處置的等離子氣化裂解、高溫熔融等關鍵技術,開發等離子體高溫熔融裂解爐、重金屬及玻璃體回收裝置、等離子二次燃燒爐、熱能交換器、急冷塔及煙氣除塵凈化的安全高效、節能環保的成套技術裝備。電能消耗≤1200kWh/t,與國際同類產品(電能消耗1500-2000kWh/t)相比實現節能≥20%以上,煙氣凈化后達到國家相關排放標準要求,實現安全、穩定運行,無二次污染。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八)重點耗能企業用能監測與節能管控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融合智能傳感、大數據挖掘、自動化測量與控制、能源計量、能效測試分析等技術研究,研制出一套綜合性的企業用能在線監測與管控系統,實現信息化管控總量節能10%以上,并在不少于2個重點高耗能企業推廣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一)燃料電池增程式物流車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
開展電動化底盤、整車控制、車載電源系統、氫電安全、經濟性優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提高燃料電池示范樣車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綜合性能,并突破新一代燃料電池物流車研發所需的單項關鍵技術。研究純電驅動城市物流車輛動力平臺及電源配置技術,研制增程式燃料電池系統、低成本和高耐久性車用燃料電池集成設計及制造工藝技術,研制燃料電池/動力電池純電動城市物流車樣車,實現燃料電池系統質量比功率≥200W/kg(不含冷卻水);動力系統輸出電效率≥45%;整車百公里氫燃料消耗率<5kg/100km。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智能主動輪驅動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智能主動輪電動車動力學耦合、制約及失穩機理,多源異構傳感器的信息融合機制與協同計算方法,節能與多性能目標協同優化,多執行器系統故障診斷和自適應主動容錯控制,主動輪電機結構優化和輕量化,及主動輪車輛整車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完成在復雜交通環境下具有自主決策功能的示范智能主動輪系統原型機研制,實現主動輪的轉矩密度≥10Nm/kg;峰值轉矩≥500Nm;轉速范圍0-1300r/min。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采用混合能源系統的純電動微型卡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超級電容器及鋰離子電池充放電特性實驗、數據分析和建模,混合能量系統狀態估算方法,整車控制策略并優化等研究。實現等效模型擬合度優于1%;SOC估算精度3%;SOH估算精度5%。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關鍵技術開發及示范應用。
開展基于ISO26262的產品開發流程體系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BMS)研究,集成安全監控芯片、故障檢測、注入式絕緣監測、主動均衡等技術,研究高精度、魯棒性的電池電荷量(SOC)、電池功率狀態(SOP)和電池健康狀況(SOH)估計算法,解決電池包(Pack)的安全性問題。建立大數據動力電池分析平臺。研發出一款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動力電池包,并實現量產,至少在5000輛純電動汽車裝車示范運營。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高能量密度鋰離子動力電池富鋰氧化物固溶體材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開展富鋰氧化物固溶體材料前驅體配方與組成控制技術、前驅體體相均勻摻雜技術、結晶控制技術、納米晶與微米顆粒形態控制技術、晶格修飾配方技術、摻雜與包覆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建成穩定可靠的高比容富鋰氧化物固溶體材料示范生產線,產品性能達到壓實密度≥3.2g/cm3,放電比容量(0.1C,2.0~4.8V,vs.Li+/Li)≥260mAh/g、首次庫倫效率≥85%、磁性異物含量≤30ppb、非磁性異物含量≤30ppb。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純電動汽車高性能復合動力電源系統開發與應用。
開展不同電壓、不同容量、不同能量/功率匹配的多能源電池組集成技術研究,突破能量單元和功率單元的容量配置及優化、能量與功率管理及接口技術、復合能源系統的電源管理(BMS)等關鍵技術,實現裝配A級轎車(樣車)并試驗,降低電動汽車全壽命成本,達到復合動力電源系統比能量≥350Wh/kg;速度≥100km/h,爬坡度≥15度條件下一次充/換電續航里程≥800km;充/換電次數≥2000次。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模組關鍵技術及示范應用。
開展模組的過充電保護、防刺保護等成組安全性技術、電池散熱結構的優化設計與散熱預測等熱均衡技術、包含SOH、SOC、SOP功能的電源管理系統、隔離屏蔽與電接觸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壽命>8年/15萬公里,電池系統能量>110kwh/kg,充電電流>1C,具有加熱及冷卻功能,能在-20~50℃環境溫度下工作的電池系統。建成>1000套/月的電動乘用車電池系統的生產線。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八)新能源智能汽車車載以太網總線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新型車載以太網系統研究,突破汽車總線傳輸速率瓶頸,降低組網復雜度,解決與現有汽車總線系統兼容問題。實現最大傳輸速率達到1000Mbit/s,同步誤差小于1μS。在新能源智能汽車上開發并驗證車載以太網總線系統。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新材料
(一)石墨烯的制備工藝及應用開發。
開展宏量制備石墨烯技術開發和非傳統的石墨烯的制備新方法新工藝研究;開發石墨烯氟碳底面合一重防腐涂料、石墨烯環氧富鋅重防腐涂料和石墨烯導電油墨、石墨烯輻射散熱降溫涂料等與應用技術,以及石墨烯/PVC復合材料、石墨烯復合硅橡膠的復合材料研究與應用。形成一批重要的系列化石墨烯產品及其應用產品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5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二)高性能玄武巖纖維規模化制備關鍵技術開發。
重點研發高性能的玄武巖纖維產業化中的低成本制備關鍵技術研究,以及玄武巖纖維表面改性技術及其復合材料技術和應用技術以及系列化、規模化應用中的標準和檢測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2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三)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關鍵技術。
針對電子信息、北斗導航和移動通信及節能技術等領域的發展需求,重點研究開發高性能磁芯及器件專用的高品質金屬或合金粉末材料,高性能的金屬磁芯、納米晶磁芯等器件制備關鍵技術,以及1.6GHz-10GHz具有相等磁導率和介電常數的等磁介材料、鐵氧體上生長TaN-YIG薄膜及微波負載組件和大尺寸GeBi薄膜晶園材料關鍵技術,開發出高性能磁芯及器件專用粉末材料、高性能的金屬磁芯和納米晶磁芯器件、等磁介材料器件與組件、鐵氧體/TaN-YIG薄膜組件和5英寸GeBi半導體光電薄膜器件。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5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四)高性能硬質合金及金屬陶瓷材料。
針對核工業、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和冶金等重點行業發展的關鍵需求,重點研發耐高溫、耐腐蝕、耐磨的高性能碳化鎢基硬質合金及制品,以及高韌性的碳氮化鈦基金屬陶瓷材料及應用制品批量制造關鍵技術,大型水輪機葉片再制造用WC基系列硬面材料及其應用技術和航空航天用高溫合金熱噴涂材料。高性能碳化鎢基硬質合金及制品的綜合壽命比現有產品提高1~3倍以上;碳氮化鈦基金屬陶瓷材料其產品抗彎強度大于2000MPa硬度大于HRA92、KiC大于10MPam1/2;建立完整的熱噴涂、堆(噴)焊工藝和硬質涂層性能評價體系,實現推廣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5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五)特種鋼及工藝技術。
重點開發汽車用高性能熱軋鋼板、節能型高性能貝氏體鋼汽車彈簧、含銅抗菌不銹鋼、低溫性能優異的低碳合金鋼、超純凈化馬氏體時效硬化不銹鋼、粉末冶金高速鋼及高速鋼深冷處理技術,以及超低碳不銹鋼鑄件技術、650℃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異種鋼轉子焊接技術、600-620℃超超臨界汽輪機組高中壓轉子鍛件技術、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關鍵焊接材料和高超超臨界汽輪機防固體顆粒侵蝕涂層技術開發與應用。節能型貝氏體鋼汽車彈簧性能達到:σ0.2≥1350-1400MPa、σb≥1450-1500MPa,屈強比達0.92以上,δ10≥7%、ψ≥25%;疲勞壽命比60Si2Mn鋼提高50%以上;批量開發的抗菌不銹鋼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率在98%以上;消失模鑄造生產的高端超低碳不銹鋼鑄件碳含量<0.10%;形成成套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材料及應用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5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六)新能源材料。
重點研發高性能的石墨、鈦酸鋰、鋯鈦酸鋰和其他新材料,以及用于鋰離子電池的PET基納米復合隔膜材料;開發太陽能電池用背面銀漿、太陽能電池硅片切割專用高性能碳化硅刃料,以及研究烴類原料在高溫等離子體作用下發生裂解反應制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用高純度導電炭黑工藝技術及裝備。開發出一系列新能源材料技術,并形成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4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七)非金屬材料及應用。
重點研究石英石高效、節能、封閉、連續式粉碎、研磨、分級等關鍵技術,開發新型防滑功能陶瓷磚和適合民用飛機整機蒙皮表面涂裝使用的高品質涂層材料。生產石英石產品的單位平均能耗控制在100-120KW.h范圍內(目前能耗在180KW.h以上);開發出適合學校、醫院、老年公寓等對地板防滑有特殊要求使用的系列產品,并通過ASTMC1028ISO 10545-17標準測試,瓷磚表面的摩擦系數≥0.6(學校級);≥0.8(醫院級);≥1.0(老年級);建成適合民用飛機整機蒙皮表面涂裝使用要求的復合涂料生產能力5-10噸/月的示范裝置。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5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八)特種高分子材料。
圍繞阻燃材料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發新型大分子氮磷復配阻燃體系、紅磷包覆阻燃技術和電子束輻照抗滴落改性技術等,開發無鹵、低煙、低毒的高性能環保型阻燃材料,滿足歐盟出臺的ROHS、REACH法令法規。針對海洋石油泄漏應急處置,河流湖泊油類污染處理、工業廢油富集回收,開發具有耐高溫快速高倍吸油超疏水性能的纖維氈材料成套技術,制備可直接用于高溫油類污染物的高吸油超疏水纖維氈;吸附纖維材料直徑Φ0.5~2μm,接觸角θ>140℃;針對風電葉片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熱固性樹脂,重點研究延長聚氨酯樹脂的可操作時間、提高聚氨酯樹脂的強度和模量、減少氣泡的產生等關鍵技術,所開發的聚氨酯樹脂混合黏度(25℃)<80mPa·s、凝膠時間(23℃)>200min、拉伸強度>75MPa、拉伸彈性模量>3000MPa、斷裂伸長率>5%、彎曲強度>120MPa、Tg>75℃、體積收縮率<5%。重點研究嵌段硅油的氨值、親水聚醚的類型及含量、分子量、氨基及聚醚的分布和環保乳化劑的類型對無溶劑親水嵌段硅油柔軟劑性能的影響,得到滿足纖維素纖維織物和化纖織物親水柔軟整理需求的環保性嵌段硅油柔軟劑,纖維素纖維織物親水性≤5s,化纖織物親水性≤10s。基于2016年國家對乘用車內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了高標準修訂并強制實施,開發超低VOC系列車用無紡材料的成套生產技術,以滿足我省以及我國汽車工業高速和大規模發展的需求。重點研究零VOC水性粘接劑的合成、粘接劑的低溫交聯技術、VOC的產生源分析及控制和超低VOC系列車用無紡材料的生產等關鍵技術,建成年產1000噸零VOC水性無紡織物粘接劑生產裝置以及超低VOC系列車用無紡材料生產線等示范生產裝置,提出全面控制VOC技術和管理方法。重點開展芳綸Ⅲ纖維、碳纖維與高分子復合紙的高性能低成本復合材料新技術和新應用等研究。重點開發生產出具有超分子可逆結構流體特征的適合不同油藏的驅油用締合聚合物、壓裂用特種稠化劑以及特種凝膠堵漏材料系列化產品,以及頁巖氣開采用清潔壓裂液增稠劑生產關鍵技術。
有關說明:擬支持不超過10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企業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牽頭項目,要求產學研聯合申報,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5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1:1。
(九)3D打印關鍵材料及應用技術。
圍繞能源、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重點開展3D打印關鍵合金材料及3D打印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研究,開發出一批典型的3D打印關鍵合金材料及3D打印關鍵零部件。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高性能鋁合金。
針對能源、電子信息和節能技術等發展需求,重點研究粉末冶金鋁基含油軸承、鋁電解電容器專用高性能鋁箔及其化成技術和鋁基碳化硼中子吸收材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究,開發出成套的生產技術及產品。
有關說明:擬支持2項,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每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
面向絲綢、紡織、化工、食品、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以智能轉型、節能降耗、綠色發展為目標,研發、推廣和應用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提高裝備和工藝水平。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產品結構調整,推進傳統產業產品創新,提高和改善產品可靠性和質量,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一)殼寡糖改性纖維素纖維研究。
利用來源于蝦蟹殼和蠶蛹殼等原料,提取具有抗菌作用的殼寡糖,重點研究酶催化技術、膜分離技術、共價交聯技術等關鍵性技術,對纖維素纖維進行改性,研究出一種具有生物抗菌性的殼寡糖改性纖維素纖維。產品實現纖維干斷裂強度2.15cN/dtex,干斷裂伸長率16~22%;纖維抗菌性采用“GBT 20944.3-2008?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第3部分:振蕩法”檢測平均抗菌性≥90%。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5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交織提花絲綢與新型生絲緞印花面料的開發與應用。
重點研究真絲與棉、麻、毛、竹等天然纖維的交織提花織染技術,攻克不同纖維組份、多種組織結構的真絲交織綢織造技術和差別化纖維面料的練染整技術;研究真絲緞不脫膠、半脫膠印花新工藝,設計開發高附加值特色絲綢新產品5只以上并形成批量化生產能力。產品實現交織綢原料成分3-4種,織物印染色牢度3-4級,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2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微生物制備食品抑菌-增稠-包埋產品的研究開發。
開展微生物高產菌株的選育、發酵參數(培養基、發酵過程控制等)、提取工藝技術,精制工藝技術、標準的研究及制定研究,并進行抑菌、增稠,以及包埋產品的中試示范。選育微生物高產菌株2-3株,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2項以上,開發出新產品3個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氯硅烷殘液綜合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究示范。
針對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氯硅烷殘液危險性大、處理難的問題,開發安全可靠的氯硅烷殘液處理成套技術及裝備,為多晶硅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重點研究處理氯硅烷殘液的關鍵設備結構及參數,超細二氧化硅形貌及表面功能化以及氯化鈣產品質量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建設一套氯硅烷殘液處理能力不低于300噸/月的示范生產線。超細二氧化硅比表面積不低于200m2/g,氯化鈣產品質量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新型建筑外窗用高性能節能玻璃研發。
開展建筑外窗用真空-中空復合玻璃的封接材料與封接技術、腔體支撐物制備與自動布點安裝、吸氣劑包封與解封等關鍵技術,以及柔性中空暖邊隔條封裝、適用于真空玻璃生產工藝的低輻射鍍膜等配套技術的研究,以實現產品的最低傳熱系數(K值)≤0.35W/m2·K,惰性氣體泄漏率<0.84%/年,水分滲透指數<0.03。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5000萬元,且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10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市州重點產業專項
說明:市(州)重點產業專項由市州結合當地優勢產業和重點工作組織申報,重點解決市(州)優勢產業發展關鍵問題,需要每個市(州)正式推薦,限推薦1項。
(一)食品加工行業高濃度含鹽廢水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
開展傳統食品加工行業高濃度含鹽廢水凈化、凈化鹽水多效分級真空濃縮、污泥脫鹽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濃度含鹽廢水循環利用成套裝備,建成高濃度含鹽廢水日處理量不低于60噸的示范裝置。高濃度含鹽廢水經處理后,其化學需氧量(CODcr)≤3mg/L,氨氮含量(NH3-N)≤0.5mg/L,總磷≤0.005mg/L;污泥中NaCl含量≤0.03%(wt.)。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二)塔式熔鹽光熱電站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大容量儲熱光熱電站的定日鏡集成控制、吸熱器設計、儲換熱系統集成、硝酸熔鹽的安全使用、儲存、輸運等成套關鍵技術研究,建成發電功率為10Mwe的示范裝置,吸熱功率不低于50MWt,儲熱容量不低于120MWh,換熱器功率不低于35Mwt。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三)7m純電動客車開發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新能源客車底盤、動力電池、動力總成集成設計制造技術;研究新能源客車整車節能及安全控制技術;研究大功率快充匹配技術;開展整車可靠性研究。開發的7m純電動客車,最高車速不小于100km/h,續駛里程不小于250km(工況法);1.5h充電量不小于總電量的80%;保證15000km整車可靠性驗證;整車控制器系統滿足功能安全標準。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四)鋰離子電池高鎳正極材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通過定向體相摻雜、表面修飾及顆粒表面狀態的優化,改善材料的結構及界面穩定性,獲得高容量、長循環壽命的LiNixCoyM1-x-yO2(x≥0.8, M = Mn, Al)高鎳三元材料的制備工藝。建成穩定可靠的高鎳三元材料示范生產線,制備出富鎳系正極材料,產品性能達到振實密度≥2.4g/cm3,壓實密度≥3.5g/cm3,放電比容量≥200mAh/g,首次庫倫效率>85%,循環1500次容量保持率>80%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五)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能快速充電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開展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BMS對汽車各組電池的充電飽和階段性電流需求管理系統的數據挖掘,充電主動均衡技術,車-網能量交換規律和控制策略等研究,開發出安全高效的快速直流充電技術產品,實現最大功率輸出不小于120kW,充電效率不小于97%,電流諧波分量不大于3%;建立不小于20個大功率充電樁的示范充電站,可實現多車智能快速同時充電,充電時對電網的沖擊度不大于40%(本地電網容量占比)。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六)B級純電動轎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
開展高能量密度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高安全性的電源管理與成組技術、高效率的永磁直流中低壓驅動電機技術、輕量化車身設計、綜合能效設計與能量回收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實現電機最高效率不低于96%,制動能量回收率不低于總制動能量30%,電池重量控制在500Kg以下,一次充電續航里程達到700公里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七)智能型高速五軸聯動龍門加工中心研發及其應用。
針對航空航天、汽車模具、發電設備等行業大型復雜結構件加工需求,研究智能型高速五軸動梁龍門加工中心結構優化布局和動靜態特性綜合分析優化技術;研究進給傳動熱變性智能補償、基于變形量的智能化控制、智能化冷卻及潤滑等關鍵技術;研制出具有互聯網+智能制造功能的高速五軸動梁龍門加工中心(AC擺)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實現主要技術指標是:工作臺寬度≥2000mm;主軸最高轉速24000r/min;A軸轉動范圍≥±110°;C軸轉動范圍≥±200°;快速移動速度X/Y≥30m/min,Z≥20m/min;定位精度≤0.022mm,重復定位精度≤0.02mm;切削標準S試件:輪廓度0.08mm。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八)超長距離無基礎圓管狀帶式輸送機研制與應用。
針對長距離大運量輸送裝備發展的需要,進行超長距離無基礎圓管狀帶式輸送機裝備關鍵設計制造技術進行研究。建立帶式輸送機裝備的動靜態性能仿真分析、逐點張力計算、數字樣機等先進優化設計系統;研究超長距離無基礎圓管狀帶式輸送機平面轉彎、流體控制、雙層雙運等設計分析技術;開發高強度滾筒、高性能長壽命托輥、無塵轉載系統、高強度防風穩固基板、開閉式桁架等高性能環保性部件。研制出超長距離無基礎圓管狀帶式輸送裝備并進行應用示范,達到單機長度10000米以上、單個轉彎角度80°以上并且轉彎半徑小于250米、整機中間段無需混凝土基礎、能有效控制物料轉運沖擊、降低粉塵產生。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九)面向網絡個性化定制的機械傳動件柔性生產線開發與應用。
針對傳統離散制造模式存在的工序多、勞動力密集、機床需求多、周轉時間長等問題,研究將歐標鑄件錐套、漲套等傳動件端面加工、孔加工、安裝孔加工等工序集中到9工位專用機床的實施技術;研制由多工位專用機床、多關節工業機器人、數控車床、鋸床和拉床組成的柔性生產線,開發柔性線管理軟件系統;研究利用光電識別技術和工業機器人系統,對錐套、漲套等零部件關鍵尺寸要素進行自動檢驗和分選裝箱。所開發的柔性生產線達到零件流出節拍≤9秒/件,、關鍵尺寸要素的檢測精度≤0.03的要求,形成為滿足網絡個性化定制的制造新模式并進行應用示范。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500Kg型碼垛機器人研制及其應用示范。
針對機械制造、建材磚瓦、產品包裝等行業的碼垛、裝箱、拆垛等過程自動化的需要,進行碼垛機器人本體模塊化、可重構化機械結構的優化設計以及模塊化關節設計、高強度復合材料本機結構優化設計技術;研究機器人運動仿真分析、空間精度的快速標定和整機動靜態性能分析技術;研究碼垛機器人高速運動平穩性和重復精度穩定性控制技術;研究基于PC的開放型控制器的開放式、模塊化控制系統;構建模塊化、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的碼垛機器人硬件體系和軟件體系。研發出500Kg型碼垛機器人產品并進行應用示范,達到搬運質量500Kg以上、垂直伸長度3000mm以上、水平伸長度3000mm以上、處理能力750次/小時。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一)高性能低成本大型復雜模具的數字化制造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八萬噸壓機在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高性能大型構件時,大型模具加工周期長、成本高、性能難以滿足要求等問題,研究利用增材制造、材料設計及冶煉、表面改性等技術,構建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的模具加工技術及裝備。重點研究開發六軸柔性增材制造裝備、基于激光(或等離子束)高能束的數字化表面加工系統、高性能模具材料設計與冶煉、模具基體數字化鑄造等關鍵技術。形成完整的大型模具加工體系,通過在低成本的模具基體上熔覆高性能的合金或表面改性方法,使大型模具的加工周期縮短50%,成本降低20%,模具使用壽命提高一倍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二)基于智能集成控制的壓鑄鋁合金熔體一體化制備供應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鋁合金壓鑄業熔體制備供應的“加料、熔化、精煉、澆注外供”各工序分離實施和依賴人工調控導致熔體品質不穩定等問題,研究“自動加料、連續熔化、在線精煉、定量澆注”一體化實施技術。研發基于智能集成控制的壓鑄鋁合金熔體一體化制備供應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應用,與現行工藝模式相比,在實現壓鑄鋁合金熔體制備供應一體化、連續化和智能化的同時,鋁熔體制備供應的生產率提高50%以上、鋁熔體冶金質量(溫度、成分、純凈度)波動降低30%以上、噸鋁熔體綜合天燃氣消耗降低到55m3以下、同比減少廢氣排放40%以上。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三)地球深部雜鹵石型鉀鹽原位選擇性溶采技術及設備研究。
對大于1500米的深部雜鹵石型鉀鹽資源,利用深部連通井作為開采通道,采用促溶劑溶解技術,使礦石與促溶劑充分反應,選擇性溶出雜鹵石中的鉀,抽取生產硫酸鉀的原料液。開發出集采、選、冶為一體的技術與設備,含鉀溶液鉀離子濃度在8-12g/L,采集設備能量轉換率不低于80%,節能不低于30%,無尾渣、廢渣產生,零廢棄物排放。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四)面向個性化定制模式的電子產品3D打印技術及服務平臺。
針對新一代電子產品、消費類電子/3C家電等產品個性化定制及其智能制造的需求,開展增材制造(3D打印)在電子產品及智能制造過程中集成應用的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基于3D打印的家電行業高端裝備、線體零部件制造和修復技術,實現高端裝備3D打印修復技術指標優于行業設計要求;研究工裝夾具、非標線體和專用裝備的敏捷制造技術;研究適合個性化定制的大尺寸零部件的增材制造加工及后處理關鍵技術;開發出適合電子產品行業的3D打印應用、訂單管理、遠程共享服務平臺系統,并進行示范應用。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五)高強度結構用熱軋鋼板研發。
開展700MPa、750MPa級汽車大梁板化學成分設計和相關工藝、熱軋控軋控冷工藝對高強度汽車車廂板組織和性能的影響、高強度汽車車廂板的組織結構特征研究,以及QstE熱軋鋼板的冶煉工藝對不同強度級別的QstE系列鋼板的化學成分優化,免酸洗熱軋汽車結構鋼冶煉、熱軋工藝研究,加熱工藝、軋制工藝、冷卻工藝等對鋼板顯微組織、力學性能及表面氧化層結構影響。開發高強度結構用熱軋鋼板。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六)MCM多芯片組裝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半導體器件向大規模、系統級、模塊化、低功耗、高可靠性方向發展,開展芯片的電性搭配、各器件之間信號干擾及電感/電容耦合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出多芯片組件混封技術,實現終端集成面積減小為原來面積的1\\\\\\\\3-1\\\\\\\\2。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七)高性能低成本透明隔熱二氧化硅氣凝膠材料產業化研究與開發。
開展氣凝膠常溫常壓干燥制備技術、氣凝膠孔徑與容積率控制技術、解聚及分級技術、氣凝膠復合材料制備技術等研究。開發二氧化硅氣凝膠生產成套設備,建成年產100m3的中試生產線,實現制備的氣凝膠面積≥?20cm×20cm,密度≤50kg/m3,導熱系數≤?0.015 W/(m·K),透光率≥50%。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八)小口徑光學元件自動化成套加工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開展小口徑棒料熱壓成型技術、自動開R研磨、自動涂墨等關鍵技術研究,利用冷熱加工全工序聯動開發,集成智能工控、可編程控制器(PLC)、工業控制系統(DCS),開發小口徑光學元件自動化成套加工裝備關鍵技術,實現小口徑光學元件最小口徑到4mm、單面曲率半徑到2.0mm的閉環式全工序自動化生產。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十九)3D打印航空航天用精密制件的關鍵工藝技術研究。
針對航空航天裝備中采用鋁合金、特鋼、高溫鎳基合金制零件,主要研究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實現零件制造過程中的關鍵工藝技術體系,包括3D打印數字模型優化、3D打印加工制造技術、3D打印零部件分析檢測技術、3D打印后處理,解決金屬構件成形中高效、熱應力控制及變形開裂預防、組織性能調控等工藝難題,爭取建立部分鈦合金3D打印產業的設計標準和規范。生產出TC4材質或TiAl材質零件,致密度達到99%以上,表面及內部無宏觀裂紋、孔洞、夾雜等缺陷。
有關說明:擬支持1項,支持經費不超過100萬元,實施周期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要求企業牽頭,鼓勵產學研聯合申報,牽頭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0萬元,或上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
高新領域指南編制專家名單
序號 | 姓名 | 單位 | 職稱/職務 |
新一代信息技術 | |||
1 | 王曉京 | 中科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 研究員 |
2 | 唐??鶴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3 | 曹??晟 | 電子科技大學 | 副教授 |
4 | 張小松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5 | 郭??兵 | 四川大學 | 教授 |
6 | 朱??明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教授 |
7 | 唐??聃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副教授 |
8 | 黃曉明 | 中國電科30所 | 高級工程師 |
9 | 張葛祥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10 | 陳金鷹 | 成都理工大學 | 教授 |
航空航天 | |||
1 | 李??輝 | 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 教授 |
2 | 郭平華 | 航天七院科技處 | 處長 |
3 | 張??平 | 中航成飛民機 | 副總經理 |
4 | 喬惠芳 | 中航成都發動機集團公司 | 副總工程師 |
5 | 趙光敏 | 中航工業燃氣渦輪研究院 | 研究員 |
6 | 劉天華 | 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 | 副總工程師 |
7 | 鄭德華 | 成都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總經理 |
8 | 薛??康 | 中國民航總局第二研究所 | 高級工程師 |
9 | 張??平 | 民航成都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智能制造裝備 | |||
1 | 殷國富 | 四川大學制造學院 | 教授 |
2 | 李??輝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3 | 彭??倍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4 | 費??宇 | 四川省機械設計研究院 | 總工程師 |
5 | 舒紅平 |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 教授 |
6 | 岳曉斌 | 九院機械制造工藝研究所 | 副所長 |
7 | 劉??雁 | 寧江機床廠 | 總工程師 |
8 | 謝??勇 | 西南自動化研究所 | 研高工 |
9 | 朱品朝 | 四川成焊寶瑪焊接裝備工程有限公司 | 高工 |
10 | 潘曉勇 |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 研高工 |
11 | 何??勇 | 5719廠 | 高工 |
先進能源及電力裝備 | |||
1 | 馮良桓 | 四川大學 | 教授 |
2 | 黃??琦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3 | 王??政 |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 | 高級工程師 |
4 | 何正友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5 | 甄??威 |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新能源汽車 | |||
1 | 彭憶強 | 西華大學 | 教授 |
2 | 胡廣地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3 | 吳孟強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4 | 劉??穎 | 四川大學 | 教授 |
5 | 李??波 | 電子科技大學 | 教授 |
節能環保 | |||
1 | 尹華強 | 國家煙氣脫硫工程中心 | 教授 |
2 | 劉勇軍 | 四川大學 | 教授 |
3 | 袁艷平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4 | 陳軍輝 | 四川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 |
5 | 任??中 | 四川省節能技術服務中心 | 高級工程師 |
新材料 | |||
1 | 劉??穎 | 四川大學 | 教授 |
2 | 周祚萬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3 | 李玉寶 | 四川大學 | 教授 |
4 | 欒道成 | 西華大學 | 教授 |
5 | 蒲宗耀 |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 |
6 | 徐世林 | 四川省化工研究設計院 | 高級工程師 |
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 |||
1 | 江成發 | 四川大學 | 教授 |
2 | 王??樺 |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 | 高級工程師 |
3 | 范小敏 | 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 | 高級工程師 |
4 | 秦??鋼 | 四川省建材工業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 |
5 | 陳??功 | 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 | 高級工程師 |
軌道交通 | |||
1 | 許佑頂 |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2 | 徐銀光 |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3 | 李柏林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4 | 顏??華 | 四川高新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 | 高級工程師 |
5 | 葉頂康 | 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重點研發項目填報《四川省重點研發項目申報書》
高新處聯系人:楊??欣028-86715358?
? ? ? ? ?任??儼028-86717385
計劃處聯系人:林??丹028-86669425?
???????鄧??睿028-86663469
技術支持熱線:馬璐鈺028-86726087
? ? ? ??張??波028-68187970
? ? ? ? 蔡友保028-8524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