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圣哲:就曹德旺先生“出走”,想和克強總理談談心

文章目錄[隱藏]

WPJAM TOC

【友情提醒:閱讀本文需要8分鐘左右。】

據媒體透露,福耀汽車玻璃集團的曹德旺已經決定投資6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新建汽車玻璃廠。據說,宗慶后也有將娃哈哈外遷的打算。

聽到這些消息,我的心情異常沉重。

就我對曹德旺20年的了解,他是有悲憫情懷的,愛國一直是他的本分。但是,如果企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必須要救企業。因為,等企業恢復元氣,再來幫助國家經濟發展才有力量。

盡管,我文章是批評諸多社會不良現象的,但總希中國好起來。曹德旺再三說:“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也是這么認為的。這次曹先生的“出走”,我心里有種無法釋懷的痛,怕一種連鎖反應會持續下去……也希望克強總理帶領國務院的團隊及時反思,因為企業家已經用腳對“克強經濟學”投了一票(是否承認,這都是事實)。

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在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在依法治國、黨風廉潔、撥亂反正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這些,我們都看在眼里,頗感欣慰。

但是,經濟上的許多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已經開始惡化。

 

習總說:“人民群眾的美好幸福生活就是我們的奮斗和追求!”

無獨有偶,美國候任總統川普也說了類似的話,不過川普的話說得更具體一些:“從本質上說,政府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保證企業的健康運營,讓勤勞的人民有自由幸福的生活。”

因為美國沒有總理,所以,川普的話是把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話合起來說的。也就是說,沒有企業的健康運營,一切都是空的。

中國的稅賦太重,重到泰山壓頂的程度。記得有一次見到溫家寶先生,我說:“一定要把朱镕基先生發明的稅收政策做徹底的修正,否則,中國制造業毫無前景。”溫先生沒有回答我的話,只給了我一個笑容,我至今都不知道是會意的一笑,還是苦笑,或者是哭笑不得!

2014年初,聽說稅收政策要大改革了,要“大幅度減稅,增加實體經濟的信心”。還說,正在召開各種會議,四處征求意見(但沒有征求我的意見)。去年兩會之前,企業家是很有期待的,結果,兩會后,“營改增”匆忙出臺,企業家們大跌眼鏡。可以這么說,這個政策讓企業界失望透了,到了非常非常的失望的程度。就連部分官員、稅務系統的工作人員對這樣的“稅改”都很不理解,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但,這確實是真的,立即實施,全國執行!

做過企業管理的人都很清楚。所謂優惠政策,最好是在同一個體系里面來比較。比如,人家原來喝的是白開水,你在白開水里面放點糖,水就甜了,非常直觀,很好比較;但是,如果你先在這白開水里面放點鹽,然后再加糖什么的,這樣的甜頭就出了偏差,也無法讓人們體會到,糖到底放了多少,也無法比較和體會出來。

“營改增”的出臺,就和當年的《勞動合同法》的出臺一樣,不僅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傷害巨大,而且,可以看出國務院經濟政策的智囊們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幼稚可笑也就罷了,還要信心滿滿,猴急猴急的立即實施。

問題本來可以很簡單,也會很良性:去年兩會之后可以進行對實體經濟強心針的第一針,連文件都不會超過300字:從2016年7月1日起:實體經濟的企業,增值稅從17%降到12%,企業所得稅從25%降到20%;營業稅降低一到兩個百分點。如果這樣的政策一出臺,企業家們就會感覺到政府的實實在在的誠意——這樣的政策,前后比較很直觀,也很明顯。

如果第一針把企業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緊接著召開規模8000人的“全國企業家大會”,提出“實業興國”的口號,征求企業家意見,研究稅法修正案。

遺憾的是沒有這樣做。而是一群書呆子,搞出了一個“營改增”的方案,人為地制造繁瑣,程序操作變得困難,收稅本身的成本也增加不少不說,最后一核算,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優惠”是增加了3%-8%的綜合稅收成本。

 

這個“優惠”,給得太及時了。

那些參與稅收改革政策制定的蠢貨,還不斷在媒體上鼓吹新稅政給企業帶來多少活力、多少優惠,似乎,中國實體經濟的活力真的來了。

 

活力沒來,活動來了。

認識曹德旺先生是一位堪稱奇才的偉大企業家。他企業辦得好,捐款也是全國最多的(沒有之一),為人厚道、實在。他日前決定到美國投資近十億元創辦汽車玻璃廠——福耀集團這個在世界汽車玻璃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的活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算是“活力”吧,但這個“活力”也是被逼出來的,走的是走投無路的路。誰對自己長大的國家沒有感情呢?!如果在國內能夠生存,何苦到異國他鄉去辦企業,不就是為了活路嗎?“中國,畢竟是我們中國人的中國”。

只要會算賬的人都會明白,在美國辦企業,除了人力成本高一些以外,其它成本低得難以想象。高速公路幾乎不收費,這對企業物流來講節省一大筆開支,能源價格極為低廉,企業誠信度都高,交易成本就低。更不要說美國沒有朱镕基先生的偉大發明“增值稅”了。連曹德旺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為人極為謙卑,對公益事業向來出手大方的人都要走了,難道還不要檢討一下自己的對經濟知識了解多少,清查一下自己的經濟智囊里面有多少酒囊飯袋嗎?

江浙一代有不少的工廠也陸續在往國外搬遷。我熟悉的就有六家已經遷到柬埔寨等國,運營良好,陸續還有不少企業在做外遷的準備。

現在,這些實體經濟的企業家見面的時候問候語一般都是:關了沒有?搬到哪個國家了?

克強總理,可能我的語言不太委婉,請您一定原諒。

現實的情況是,企業一家家在倒閉,“委婉和動聽”已沒有太多意義。

據說,宗慶后正在國外選廠址,搬遷計劃在擬定當中。

克強總理,您我都是平民出身。我深知,當一個總理不容易。我的經驗告訴我,在咱們國家,最不缺的就是馬屁精,他們雖然口吐蓮花,除了會忽悠,本質上草包一個,毫無能力。

您也是要面子的人,我就不多說了。說多了,都是淚痕……

 

曹德旺先生接受采訪中

曹德旺透露,美國的廠房位于俄亥俄,預計5、6月開工,產品將直接在美國銷售,輻射北美南美。

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上,曹德旺以17.4億美元的身家位列第1198名。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13年的研究報告,當時在美國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2015年,在美國低成本地區生產已經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劃算。更令人震驚的是,到2018年,美國制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

去年,“江南化纖”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投資辦廠,成為首家在美國建立再生聚酯短纖維制造工廠的中國企業,一期計劃投資2500萬美元,二期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江南化纖”反映,去美國投資辦廠,主要原因是國內綜合成本連年攀升,頗感吃力。“江南化纖”測算比較了創辦相同規模企業的中美成本,并提供了部分成本構成對比表。

 

1、土地成本:中國是美國的9倍

國內地價是美國地價的9倍,并且美國是永久性產權,我們是50年產權。例如,2000年浙江省慈溪市工業用地價格是18萬元/畝,目前美國地價僅為2萬美元/英畝,相當于2萬元人民幣/畝,如果按照現在許多縣城工業用地100萬元/畝算,是美國的50倍。

 

2、物流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倍

國內物流成本是美國物流成本的2倍。以油價為例,中國的油價是美國的2倍,油價高,物流成本也就高。何況中國還有全世界少有的過路費、過橋費,物流成本能不高么?

而美國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庫存費用,二是運輸費用,三是管理費用。比較近20年來的變化可以看出,運輸成本在GDP中比例大體保持不變,而導致美國物流總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庫存費用的降低。

 

3、銀行借款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4倍

最便宜的國內借款成本年利率6%,是美國成本年利率2.5%的2.4倍。按每噸7000元人民幣或美國1100美元資金、4個月一周轉,國內借款成本年利率6%和美國成本年利率2.5%分別計算公司運營資金財務成本:國內是7000元*4*0.06/12=140元、折合22.58美元。美國是1100美元*4*0.025/12=9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1.5倍。

這還是正常的銀行借款,如果資金來自年利率超過10%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利率15%的私募基金、甚至是年利率20%的民間高利貸、企業不堪重負。

 

4、電力/天然氣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倍以上

國內能源成本是美國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美國除開夏威夷的電價特別貴外(海島地區沒辦法),其他州的電價都不貴,以德州為例,其電價折合人民幣才2毛錢。

由于我國對電力、天然氣直接定價的原因,企業用電用氣用油價格居高不下。按國內每噸耗電450度、電價0.76元/度計算,單位生產成本342元,折合55.16美元。美國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單位用電量相應增加10%,每噸至500度,按照電價0.05美元/度計算,單位生產成本25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1.2倍。

 

5、蒸汽成本:中國是美國的1.1倍

還有蒸汽部分,國內用熱電廠蒸汽,按每噸消耗蒸汽1.6噸、單價190元/噸計算,單位生產成本304元,折合49.0.美元,美國用天然氣鍋爐自制蒸汽,按天然氣價格為0.48美元/therm、單價14.52美元/噸計算,單位生產成本23.23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1.1倍。

 

6、配件成本:中國是美國的3.2倍

國內配件成本是美國配件成本的3.2倍。國內設備性能略差,工人操作習慣不良,每噸單位配件成本約100元,折合16.13美元,而美國生產線設備性能較好,工人操作習慣好,每噸單位配件成本5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3.2倍。

 

7、稅收成本:美國稅收優惠力度大

在中國,各種稅收不斷,把企業壓得喘不過氣。廣州一家物流公司,運送一批貨物到海南,總收入為1.9萬元,但利潤僅有216元,其中上稅需要1260元。

而美國的州政府最看重的是就業,常常給予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比如房產稅優惠30年內有效,如果公司達產,30年內將給予30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

 

8、清關成本:美國無需支付進出口清關成本

在美國投資辦廠無需支付進出口清關成本。國內企業原料均進口,假設進品環節費用不含內陸運費、關稅、增值稅、僅各類手續成本約為3500元/柜,每柜按20噸裝計,則為175元/噸,折合22.58美元/噸。

國內企業成品出口,假設出口環節費用不含陸運費,僅各類手續成本約為1600元/柜,每柜按20噸裝計,則為80元/噸,折合12.9美元/噸。如果加上運費等,成本還要大幅增加。

 

9、人工成本:美國是中國的2.57倍

盡管美國勞動力成本是國內勞動力成本的2.57倍,但美國自動化程度高,用工少。國內兩條月總產量為4500噸的生產線用工250人,美國設備改進,同產能兩條生產線才用工180人。

按照目前國內工人工資上漲趨勢,如考慮國內5年工資再翻倍、10年工資翻兩番計算,那么中國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任何優勢了。

 

10、折舊成本:美國是中國的1.7倍

美國折舊成本是國內折舊成本的1.7倍。同產能設備及土地廠房,國內生產線投資9000萬元人民幣、美國生產線投資2500萬美元、按15年折舊年產50000噸計分別計算噸折舊成本:國內9000萬/15年/50000噸/年=120元/噸,折合19.35美元/噸。美國是2500萬美元/15年/50000噸/年=33美元/噸,高出國內1.7倍。

 

11、廠房建設成本:美國是中國的4倍

美國廠房建設成本是國內的4倍,但十年以上二手廠房價格根據年限則是新廠房的1/8-1/2,而且普遍性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