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權威解讀“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領導下,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編制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7月20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7月22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中國創新成就及“十三五”總體部署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李萌指出,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全局位置,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國科技發展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為支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發揮了巨大作用。2015年全社會的研發投入超過14000億,占GDP比重為2.10%,其中企業投入占77%。本國人發明專利授權量上升到了第二位。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大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就,比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此外,還有載人深潛、量子通訊、鐵基超導、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等一系列重大基礎性前沿成就,建成了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貴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突破了集成電路高端制造裝備,高端控制設備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培養、鍛煉了一批攻堅克難的國際級的科技人才隊伍,成長起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現在我們有很多創新型企業在國際上開始嶄露頭角。在我們國家重大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帶動下,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高難度油氣田的技術逐漸成熟,而且已經開始向國外出口。國家科技體制這兩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向全面縱深推進,一些制約科技和經濟結合、制約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制約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體制機制弊端開始得到革除。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各類眾創空間現在有2000多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創業者,全社會的創新活動日趨活躍。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李萌介紹,我國創新指數在全球排名上升至第18位,是全球唯一一個多年來持續上升的國家。我們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與豐富完備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效率提升相結合,形成了我們特有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科技創新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原始創新能力還需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領軍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還比較缺乏,產學研用通道還不順暢,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努力加以解決。”李萌介紹,“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規劃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確立了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的總目標,提出了12項指標,包括國家創新能力從現在的18名提升到第15名,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進步貢獻率從現在的55%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現在的15.6%提高到20%。
李萌介紹,“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從六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部署:一是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在深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部署啟動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科技項目;圍繞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領域構建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生態環保、人口健康等五大領域構建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圍繞“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為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二是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研究力量;加快培育創新型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三是拓展創新發展空間。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提升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水平,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和科技扶貧;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四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建立統一開放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眾創空間,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健全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壯大科技創業投資規模、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五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科技創新治理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建立高效研發組織體系,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強化成果轉移轉化的市場化服務;健全軍民深度融合創新機制,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和資源共享等。六是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促進創新創業和科普結合;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加強科學精神和科研誠信建設,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文化。為保障以上任務的實施,《規劃》從落實和完善創新政策法規、完善科技創新投入保障機制、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突出了支持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等。答記者問精選從全面跟蹤到“三跑”并存記者:和以往相比,“十二五”在科技發展方面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和新特征有哪些?
李萌:第一,我們從本世紀初的全面跟蹤狀態發展到“三跑”并存。我們組織了8000多位科學家對我國技術發展狀況進行了一次評估,在13個重要技術領域的1350項技術中,有17%我們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有31%是并行水平,有52%是跟蹤的。我們由原來的全面跟蹤到現在“三跑”并存,這是個巨大轉變。同期韓國也對我們做了一個評估,結論和我們的基本相同。補充一個數據,現在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是14000億,大概相當于2000多億美金,美國是4000多億美金,2015年我們用的錢是美國的一半;而從累計投入來看,過去十年我們用的錢只有美國的1/6。第二,從過去的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我們的創新自信增強了。我國研發投入在全球的占比,2000年時只有1.7%,到了2014年,我們占了14.4%。國際合作論文占我們國家發表論文的25%,國際科技合作水平提升很快。很多創新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還有一些企業在美國的大學設立研究項目,比如中車在美國一個州立大學開了“高鐵概論”課。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深刻改變了全球創新版圖,也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第三,我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與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產業體系相結合,形成了我們國家特殊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我們企業的研發投入一直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0%,這表明我們企業獲利的途徑發生了變化,原來靠低成本勞動力、投入資源獲利,現在靠研發、靠科技,也表明我們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途徑發生了變化,打開了我們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通道。通過科技創新,我們提升了引領能力,也增加了有效需求,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向高級化演進,比如我們的高速鐵路、4G、核能、水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高難度油氣田、長距離的燃氣運輸技術,這些技術和產品在經歷了國內市場考驗后都具備了國際競爭力,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企業的裝備制造能力都提升得很快,涌現出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規劃特點:遠近結合、軟硬兼施、雙輪驅動、內外貫通記者問:規劃在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方面作出了哪些具體規劃和安排?
李萌:一是遠近結合。一方面大力推進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加快構建十大產業技術體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面向國家長遠戰略需求,布局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這都是一些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項目,比如量子通信、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智能制造與機器人、腦科學等,既是我們國家戰略需要,也是國際科學發展前沿熱點。這些面向2030的重大項目,與已經部署實施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共同形成梯次接續的重大任務研發布局。二是軟硬兼施。一方面,強調大力發展基礎研究,特別是加強自由探索的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將加快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設施建設,打造科技創新的戰略力量,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三是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既強調創新驅動發展,也強調改革驅動創新。我們力爭在關系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領域加強部署,同時也圍繞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企業主體地位、高效研發體系、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體系等方面進行部署,力爭在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上有新的突破。四是內外貫通。我們強調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自主可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又強調堅持以全球視野來謀劃創新,積極主動地融入布局全球網絡,積極主動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促進國內國外創新資源的雙向流動,全方位提高我們國家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重大專項:遠近結合,梯次接續記者:面向2030年的15個重大科技項目和以前的重大專項有什么差別?
李萌: 2006年部署的16個重大專項涉及到電子信息、先進制造、能源環境、生物健康和太空開發等領域。我們新部署的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也大致是在這些領域。現有重大專項到2020年就結束了,這些領域的研發還存在一個延續的問題。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是面向2030年的,這兩類項目要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格局。比如在電子信息領域,我們有3個重大專項,第一個是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第二是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是新一代無線寬帶移動通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在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網絡空間安全和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以及大數據,比較一下內容就可以看出部署非常超前。在先進制造領域有兩個重大專項,一個是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技術,第二個是大飛機,這個成就有目共睹,產品已經應用。同樣在這個領域,我們將新部署三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第一個是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第二個是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第三個是重點新材料。還有在能源環境領域,過去部署了大型油氣田、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還有水體污染治理幾個重大專項。現在將部署智能電網、煤炭清潔利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等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實驗室建設進度如何?李萌:關于國家實驗室,總書記多次講過,要在重大的創新領域組建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重大決策。從世界范圍來看,國家實驗室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占科技,乃至經濟和國家安全制高點的重要載體。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現在正在組織力量對國家實驗室進行研究、設計和論證,主要是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我們現在是要明確其功能定位和治理架構,把國家實驗室建成一個平臺型、引領型、突破型、一體化的綜合性大型研究基地,在設計完成以后再選擇一些重大領域進行布局。啥叫“深空、深海、深地、深藍”?李萌: 在深空方面,要繼續實施現有的探月工程,還要部署啟動首次火星探測,推進深空探測。在深海方面,要啟動深海空間站建設,加強深海探測、深海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發。在深地方面,要加強地球深部探測、城市空間安全利用、深部礦產勘探等方面。深藍,指的是網絡空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高技術。在深藍方面,要繼續部署超級計算機,形成能力,還要啟動量子計算機研發。什么時候產業關鍵技術不用進口?李萌:在長期持續的積累下,我國很多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有大幅提高,但是距離核心關鍵技術完全不用進口還有較大差距。一方面,在國際產業分工全球化布局的今天,即使是美國、歐洲,產業發展也不能百分之百依賴本國生產,都是全球化生產的。我們國家目前也一樣,進口了很多高技術,同時也出口了很多高技術。另一方面,產業發展重在集成創新。我們進口高端產品比較多的原因,不是我們做不出來單項產品,而是我們的系統能力達不到。下一步,我們關鍵是要提升產業創新系統能力,不局限于突破單項技術和單項產品。如何引導眾創空間發展?李萌:眾創空間和大眾創業數量發展很快,要和中國人相比,和中國科技人員相比,和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相比,我覺得不算多。我們有很多畢業的學生,很多的年輕人有創新創業的熱情,現在只有2300多個眾創空間。我們通過政府投入的方式來降低社會創業的成本,激發年輕人的創業熱情。現在眾創空間基本是綜合性的,下一步我們將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方面發展,依靠大院大所大企業的科研人員作為導師引到眾創空間去。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對于形成實體經濟將來有非常大的好處,比如寧波材料所、西安光機所,都是依靠大院大所來發展眾創空間,這樣將來使他的眾創的成果很快轉化為實體經濟。